《82年生的金智英》,一部很平静的电影,却让我从头哭到尾。
金智英出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家庭,这也是整体属性中另一个大层面。儿子是作为顶梁柱而存在,所以在同等资源妥协中,一定得以儿子最优为先。
父亲给弟弟买中药补身体,却从来没有大姐二姐的份,出差买礼物,儿子是精致的钢笔,女儿却是敷衍的笔记本,甚至只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儿子可以在一旁吃棒棒糖,女儿们却一定得去帮忙打下手。
金智英的母亲,也曾因为家里条件不够而放弃自己的教师梦,成为支持哥哥们读书的打工一族,但当哥哥们飞黄腾达以后却并不一定会记住妹妹的牺牲与妥协,更多的也只是认为这本就是作为妹妹应该做的。
一份很明显的区别对待,是不平等付出当中最突出的一个层面。作为女儿,无法获得和儿子相同等级的资源,作为妹妹,就要以无限压缩自己的梦想去为哥哥铺路,那是金智英家族的遭遇,也曾是千千万万个相似家庭的“悲剧一句“我养你”说来容易,却成了现在最大的讽刺,人心很容易有偏移,当一个家庭中自认为有一方的付出是更多的时候,意味着“抱怨”的种子开始萌芽,这是婚姻的裂隙,而当社会放大这份物质代表下的偏移的时候,也成了女性最频繁降临的“悲剧”。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份差异是不公平的,只是在年复一年的习惯中,觉得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它就像一份长时间压抑下终于等来的爆发,当委屈再也藏不住的时候,也是一切走向深渊的开始。现实的场景往往更容易让人有代入感,以女性视角出发,会让曾被掩盖的“不公平”一下子全铺在眼前。
但仅仅以此定义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其实是有些牵强的,因为她只是现实最普通的映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是作为女性而言最正常的生活常态。上学时注意举止,工作后没有晋升保障,结婚,生小孩,然后自然而然回归家庭,也是很多女性最合理的选择。
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很大的争议,其实也是因为当以特定某一方面无限放大,它确实只会让人看见最不堪的那一面,而作为家这个整体当中,它不是只有一个女人组成,孩子,伴侣,长辈,它都是组成一个家的一部分。当然对于每一部分而言,他都有他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去维持一个家庭的和谐。
电影中金智英的丈夫,有人说他很模范,但事实上这只是他最基本的谅解,一个本身正常不过的“分担”,却能放大成为是妻子在“偷懒”,甚至因为现实映照而定义为这是在“贬低男性”,是很“愚昧”的悲哀。更可怕的是当设身处地去仔细推敲的时候,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千千万万个家庭早已有千千万万个金智英。
一个不懂得心疼妻子的丈夫,永远不会说出那句“放下我来”,把一份生活琐碎认为是“简单”,一定没有在理解与尊重中尝试为妻子分担。
金智英的婆婆,就像很多养育儿子的母亲都有的共性,自以为只有辛苦工作的儿子才是不容易的,作为媳妇就该成为丈夫背后最强大的后援,家务活,带孩子,这是最基本的“任务”,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女儿们回来该休息,作为儿媳,为彰显你的懂事,便成为了“保姆”一般的人。
这是不平等付出的第一个环节,因为“见外”,很多家庭都有一份自己的小心思,婆媳关系僵硬的根本,就是作为一名母亲,她没有把儿媳归类到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甚至在提防中生怕儿子吃一点亏。
金智英的丈夫帮她刷碗,婆婆就开始说些阴阳怪气的话,偶尔想起给儿媳买一份礼物,却是一个很讽刺的围裙,后来金智英想出去工作,婆婆还站出来骂她“耽误了儿子前程”,金智英在这个家庭,始终像一个“外人”,她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谅解,反而把她放在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角度。
作为金智英,她在她所适应的角色里,已经有了她的牺牲和妥协,想要改善这一局面,关键还是在于婆婆心态,我们说儿子成家立业,其实最开始和儿媳妇,最好的状态是先成为朋友,再成为家人,最后成为亲人。
总要有个将心比心的过程,当每个女性在家庭琐事中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时,其实更应该有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与尊重。有句话也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金智英在质疑与不理解的声音中让她的所有付出仿佛沦为了泡影,花同样长的时间去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大人,却在这一刻,一下子变得一无是处。
在成为妈妈之前,她们也曾是天真烂漫的女孩,以一颗狭隘之心去归束她们,只会让你变得更狭隘,若你去体验一番妈妈们的生活常态,你会发现她们是超人,全天下最无所不能的超人。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是:妈妈,我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