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攸宁
01勇敢追求内心的自己
如果不是书中提前告知布里特·玛丽63岁,我们从她的动作、语言、神态可能会误解为她还是个少妇。
比如她生气的时候会双手叉腰,鼓着腮帮子,像只河豚般可爱极了。
她紧张时会无意识地揉搓无名指,她还会时不时地说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她自认为是夸奖人的话,可偏偏她一本正经的模样,让人很难生起气来。
这样一个可爱、呆板、又讨喜的小妇人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无疑布里特·玛丽是幸福的,她的生活简单明了,日子就这样按部就班地一日又一日,一年复一年地过去。
她每天都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把家里收拾地体面又干净,过得充实而忙碌。
她很爱她的丈夫肯特,这一点从她离开家后,总是时不时提及他就可以看的出来。她过去的生活就是围绕着丈夫、儿女转的典型幸福家庭小妇人。
就连丈夫肯特出轨以后她都不敢置信,而是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试图马虎遮掩过去。
后来她在丈夫电话里听到情敌的声音,对方青春、漂亮,富有朝气。她才终于彻底死心,一个人离开家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一个差不多四十年没踏出过社会的主妇,尤其还是如此高龄,选择了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现实总是残酷的,好在布里特·玛丽质朴、单纯,最终还是以真诚虏获了劳动办公室女孩的心,给她找一份临时管理员的工作。
我很喜欢她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精致主义。刀、叉子、勺子要整齐排列,喝咖啡必须要有咖啡垫,即使只是塑料杯装的。家里的床铺必须用小苏打整理的没有一丝皱褶,如地板一样光滑平坦。
如此这般,这样一个整洁、干净、体面、有礼貌、讲文明的小妇人很难让人不喜欢。
我很同情她的遭遇,可失去自我的人生,灵魂注定是漂泊无依的,她的前半生为了家人,为了年龄而活,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现在的她63岁,她选择勇敢地为自己而活。
02 被自我约束的人生
布里特·玛丽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姐姐英格拉德遭遇车祸的整个过程。
如果当时她试图提醒姐姐和母亲:她看到了那辆绿色皮卡车朝右边驶来或者告诉姐姐要系好安全带,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让她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活在幼时的阴影里,也导致她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恐惧自己会不为人知悄然无声地死去。
她很喜欢菲克新,那是一种布里特-玛丽惯用的窗户清洁剂品牌,甚至比小苏打还万能。
如果家里没有常备一瓶菲克新,她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完整。
她似乎有洁癖,她习惯用菲克新把一切肮脏的物品清洗干净,她喜欢一尘不染、体面、整洁的生活。
这样她就能活在自己明亮的世界里,就好像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可她忘了这样选择逃避,的确很安全,却也阻断了自身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里特·玛丽虽然已有63岁的高龄,可她并没有真正成熟,也未被社会世俗的条条框框所约束,这是她天性单纯的一部分原因。
还有一部分就是她本性温和、懂事,做事从来不用别人操心。
这几十年来,她就像被丈夫肯特养在笼中的金丝雀,丧失了外界求生的能力,她这大半辈子都围绕肯特和他的子女活。
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找肯特,诚然她很爱她的丈夫,可是女人最怕就是依附他人,失去独立的底气。
独立、自信、成长是每个女人的人生必修课。
女人应该学会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正如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03温暖与信仰的力量
布里特·玛丽在博格一切安好,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只是总是忍不住回忆和肯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可是婚姻里总是容不了背叛二字,爱情里最怕一个倾心相许,一个错意辜负。
如果不是肯特的背叛,我想玛丽会永远待在她自我铸造的城堡里。
诚然她很爱肯特,爱的越深伤的越重。
当你越在意一个人,就越容易以柔软的一面示人,给了他无限伤害你的机会。
正如《人间失格》里所说:“无论对谁太过热情,都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可现实是这世界不管离开谁,地球都照样转。好在博格给了玛丽一个温暖栖息之所。
布里特·玛丽在博格停留地越久,越发现小镇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真诚而美好。
孩子们一致推举她为足球教练,洁癖的她允许他们集体在娱乐中心里看球赛,不善社交的她被小孩们热情相邀去家里共进晚餐,似乎整个镇上的人都很欢迎她的到来。
布里特·玛丽身上有股神奇的魔力,能让人心生安定,让人坦诚相待,无条件的相信她,这也许是善良的人特有的魅力。
我很喜欢书里的萨米,才二十岁的青年,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将弟弟妹妹拉扯大,看似凶狠的外表下有颗柔软而纯净的心。
让玛丽惊喜的是,他也是个很爱干净的boy,每周都会打扫卫生,厨房的抽屉柜里,刀、叉、勺整齐有序地排列着。
这本书最温情的地方就是博格的人们淳朴热情,即使是面对困境,也保持一颗笑对生活的心。
这也告诉我们,尽管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但是爱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0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
一直都很喜欢博格这个小镇,那里的人们看似野蛮,其实很淳朴、热情。与那些西装革履的文明人相比,我更喜欢前者。
博格在经历经济危机后,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开始陆续离开这个地方,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活着。
整个小镇因为经济萧条,多数店铺都已经关闭,只剩下布里特·玛丽接手管理的娱乐中心和轮椅上的女人集邮政局、杂货店、咖啡厅三店一体的披萨店。
玛丽的出现仿佛给整个镇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因为她的真诚、善良,她给孩子们当足球教练,贴心地照顾他们。
让我很感动的是当镇上举行足球杯赛的时候,博格整个社区都在为孩子们呐喊、鼓劲,证明即使陷入金融危机如此困境,博格也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都在奋斗努力。
布里特·玛丽不喜欢足球,对有洁癖的她而言这是一项既不卫生又野蛮的运动。
可是当她看到孩子们即使为踢球而受伤,也不放弃,还有整个镇上都在为足球热烈欢呼的时候,玛丽看到了梦想的耀眼光芒。
布里特·玛丽和薇卡提到过:‘小时候,全家人去海边,她姐姐总会爬到最高的那块礁石上往水里跳,一个猛子扎下去,潜一会儿再浮上来,看到玛丽还站在礁石上,她会大声喊:‘快跳,布里特!跳!’要知道,如果一个人上一秒还站在那儿往下看,下一秒就能跳下去,说明她不害怕。可如果她一直在那里犹豫,恐怕永远都不会跳下去。’
而玛丽就是这样犹豫不决的性格,过去的几十年,她都待在自我设置的舒适玻璃罩里,不敢冒险,连梦想去巴黎,都未曾实现,她根本就没有离开过家,去博格是她自结婚后的第一次冒险。
每个追梦的过程都是不容易的,身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对生活充满斗志,勇于冒险。
就像作家李尚龙说的:别在最该拼搏的时候选择稳定,世界上最大的不变是改变,只有每天进步,才能拥有生命的无限可能。
故事的结尾,布里特·玛丽离开了肯特,她决定开始新生活。孩子们凑钱给玛丽买了好几桶足够往返巴黎的汽油。
他们知道巴黎一直是玛丽的梦想,而这次她终于成为了那个敢从高处礁石上跳下去的人。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博格是个好地方,足球是项好运动,而布里特·玛丽也是个好女人。
不管发生什么,无论她在哪里,每个人都知道布里特-玛丽来过这里。
简介:裴攸宁,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文字爱好者,自律达人,生活美学家。保持热爱,奔赴山海,用温暖的文字打动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