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容易的点入手,让孩子先做5分钟
很多孩子拖延时能把家长气得冒火,但是一旦进入状态了,做的速度并不慢。
蔡格尼克效应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孩子立即去做一些事,尤其是那些让孩子没做完会产生惦记的事。
我们成年人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
一部电视剧从头开始看,到了日子就等它更新,因为心里有一个“没完成、要继续追完”的念头,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在发挥作用。
所以,面对习惯拖延、迟迟无法“启动”的孩子,先安排他们做一件简单的、擅长的事情,先做5分钟,关键在于立刻、马上去做。
比如英语好的孩子,就让他先写一页英语作业;数学好的孩子,就让他先做5道题。
当孩子开始做了,他原先的焦虑、抗拒情绪就会逐渐消散。
5分钟后,你让他暂停,他也会时刻想着这一项还没做完的任务,就会自觉地去把这件事给做完。
这种要求孩子立刻、马上去做的简单小任务,比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解释为什么不能拖延有用得多。
2. 做一个“事不过三”待办事项清单
蔡氏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件尚未处理完的事情被突然打断,这件事情就会在我们的大脑后台挂机,一直悄悄占用我们的精力、意志力,让我们徒增压力。
很多孩子用过待办事项,但却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因为往往家长会帮孩子列得过多,导致孩子反而因为事情太多、看不到做完的希望而开始拖延。
“事不过三”待办事项清单,就很好地解决了蔡氏效应,又避免事项过多造成拖延。
方法很简单,协助孩子从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里,挑出3件:
第一件事:选择一项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比如整理书包,写下明日学习计划等;
第二件事:选择一项对学习非常重要的,比如周五要考试了,这门学科要针对性地改错题、复习总结等;
第三件事:选择一项今天必须完成的,比如作业等。
意志力像肌肉,是会被消耗的。
如果一天紧锣密鼓安排的都是重要又紧急的任务,孩子光一想就心生怯意,强烈的心理压力会让他产生逃避心理,下意识地选择拖延。
而按这个顺序完成三项任务,则会让孩子从简单的事情上,做好热身,顺利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也会收获及时的良性反馈和成就感。
情绪好了,第一项任务带来的成就感会形成更多的动力,推动孩子完成真正重要并紧迫的任务。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当我把这些心理学底层知识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时,我发现,女儿逐渐开始改变了。
从不难的任务开始,让他变得容易“启动”,而启动后持续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可,又激励她不再逃避接下来的困难。
慢慢地,她形成了每天固定时间学习的习惯,每天开启学习的动作也快多了。
不再被拖延症捆绑的女儿,也感觉非常良好,他很开心地对我说:
“妈妈,无事一身轻的感觉可真好呀!”
我相信,一旦体验过不拖延的滋味,她就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焦虑、着急的节奏中去了。
3. 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孩子。
“你的孩子不会按你说的做,但他会去模仿你做的。”
除了借用心理学上的蔡氏效应来科学引导孩子,想要孩子不拖拉、不拖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生动的榜样。
看看自己,明知道拖延不好,但却总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答应孩子带他出去玩,经常会因为一点微小的变动而往后推;
回到家明明该马上做的事,也常常先犒赏自己看电视,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才从沙发上起身......
我的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言传身教,孩子又怎么会对我的催促感到服气呢?
为人父母,真的是一生的修行。
想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先从父母努力、对事不拖延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