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用:
诗是供人们吟咏的,词是供人们歌唱的。换言之,诗和音乐没有关系(适用于唐宋以后),而词是依附于音乐曲调的。
2.形式:
唐代以后直到今天,诗的形式没有改变,不外乎五言七言古体和律体二种。词则每一个曲调都有它自己的句式,各有不同,只能以长短句这个名词来概括。
3.声韵
在用字的声韵方面,诗和词也大有不同。诗的调和声音要求分清平仄;词的声音则要求更加严格,不但要分清平仄还要分清四声。另外在押韵方面,词的韵法也更加繁复。比如一首七绝二十八字只用一个韵,但一首小令词《荷叶杯》虽只有二十三个字,却有三个韵。而且韵法的变化各个各个词调都不同。
附:补充第一点——诗与乐
1·秦汉时期,诗是专门指《诗经》,而此时的许多诗都是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讲,叫做诗,从音乐性的角度讲,叫做歌。可以说,在《诗经》时代,诗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
2.西汉时期,诗虽然还是指《诗经》,但曲谱早已失传。所以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诗和音乐的关系逐渐消失了。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一个名为乐府的中央音乐机构,制定了不少曲谱和歌辞颁布到民间传唱。于是从西汉后期起,诗这个字的含义有了变化,它只是指四言五言或者七言的文学形式,只能吟哦不能配乐歌唱。同时因为有了“乐府歌辞”这个名称,辞这个字便被理解为可以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
3·魏晋以后,诗和歌辞仍旧是指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诗和音乐无关;歌辞则依附于乐曲,可以歌唱,形式也由乐曲的节奏决定。
4·到了唐代,汉魏以来的乐府歌辞的乐谱也失传了,只剩下了曲调名,如“饮马长城窟”“东门行”之类。文人所作,都是摹仿古人,并无曲谱可以依照,这类作品被称为乐府诗,已不能入乐。除了采用乐府旧题,也有自制新的乐府题,如蜀道难·兵车行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有许多从西域传入的歌曲,如凉州·伊州·绿要等等,从玄宗皇帝设置的音乐机构“教坊”中制定乐谱,颁布流行之后,在民间传唱,常常请诗人们配撰歌辞。于是,唐诗中有大量以凉州词·伊州歌为题的诗,最初几乎都是七绝,这类诗从形式看是律诗,但从作用看,其实是新的乐府歌辞。可见此时的诗与乐又并非全无关系了。
5.中唐以后,诗人为乐曲配歌词,不再是单调的绝句,而是稍稍照应到乐曲的节奏,改用三五七言混合的诗体,称为歌诗,意为可以歌唱的诗。但这类歌诗事实上还是与五七言诗的形式相去未远。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还有另外一些诗人,完全依照曲调的戒躁来造句配词,例如白居易刘禹锡的《望江南》,温庭筠的《菩萨蛮》等,这类作品在当时被称为长短句。
6.五代时期,长短句发展到此时,便有了“曲子词”这个名称(花间集序文)。
7.宋,在北宋,“曲子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和诗完全脱离关系而独立了,但名称上还是被称为曲子词·长短句·乐府歌词。直到南宋时期,它们才被定名为“词”。这个词字,从此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名称,与诗分开了。
(整理自施蛰存先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