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一大早就起床,把家里两张床上的东西都洗了晒了。看着外面晒得满满的东西,心里很有成就感,一时兴起,就把我的“得意之作”拍了一个视频发给外地的先生。本想邀点功,没想到,他的一番话,让我原本的开心也都烟消云散了。
他说:马上就要过年了,你就要早点洗,过几天好像要下雨了,不快点洗掉去怎么行?
我......无语极了!
正当我在发呆的时候,女儿走过来了。她问我怎么啦?我就把刚刚发生的事情讲给女儿听。没想到女儿一听就来劲了,她说:“哎呀,爸爸最喜欢这样说话了。有一天,我本来想练一下毛笔字,正当我拿出毛笔来的时候,爸爸看见了,说‘你真的要好好练字,你知道一手好字有多重要吗?你早就该练了。’爸爸说完了,我就默默地把毛笔放回去了,太气人了。”
女儿一说完,我们两个同时哈哈大笑起来。看来,我们苦情商低的人久矣!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吃完饭你正准备起来去洗碗,他就在那里说:你快去把碗洗了。
你心里想‘我该减肥了,晚饭要少吃一点。他就在那里说:你要少吃一点了,看你一身的肉......
碰到这样的人,你们是不是也会反抗,不想再动了?
或许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会反抗。但如果是我们的孩子呢?他们在被大人教育着“要好好学习”的时候,是不是跟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区别可能就在于,他们是孩子,是弱小的一个群体,或许他们不敢反抗,只能被逼着学习。或许他们已到了“叛逆”的年龄,敢于说“不”了。
总之,在这种状况下,孩子就是“要我学”的状态。他们没有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只有有内驱力的孩子,才能对学习充满热情,而且,不会轻易就想放弃。
内驱力就是一种自发的“我要学”的状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家长需要做好以下3件事:
第一,给孩子自主感。
“不自由,毋宁死”,每个人都想要自由,不想被人控制。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安排,孩子没有自主感,他们对什么事情都会失去兴趣,每天只能被动地学习和生活。
就像我前文中所讲,当我们热情洋溢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跑出来安排我们、教育我们,是不是立刻就索然无味了?
所以,学会与孩子“划清界限”,完全属于他们的事情由他们做主,但也要让他们学会承担后果。
有些家长可能会害怕:我不要他学,他一天都不会愿意学。其实,这是家长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有向好的愿望。只是,自由也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这个家长事先要跟孩子说清楚。
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家长的帮助。但帮助就是帮助,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孩子。
一个有自主感的孩子,才能生出对生活的掌控感,才有可能形成内驱力。
第二,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以康是个小学3年级的学生,他的成绩在班上一直是中游水平,总是很难突破。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平时比较努力,但有点内向,在班上不太爱说话。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以康爱画画,而且画得不错。后来,只要班上出黑板报,老师就要以康去画画。以康画的画受到了同学的喜欢,老师也在班上表扬了他。
慢慢地,以康在班上越来越活跃,学习成绩也渐渐地上来了。
这位老师,就是利用了以康的优势,提升他的成就感,让他觉得“我能行”。当孩子有了成就感,他就会不甘于自己只有某一方面的才能,渐渐地,他的内驱力形成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所以挖掘孩子的优势,让他觉得自己能行,去唤醒他的内驱力。
第三,让孩子感受到“我被爱”
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小豆豆由于太淘气,被学校劝退。她的妈妈却没有因为小豆豆退学而责备她。相反,她相信自己的女儿是一颗与众不同的种子。她把小豆豆送到了另外一所学校——巴学园。在这里,小豆豆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小林校长。
第一次见面,小豆豆就滔滔不绝地讲了4个小时的话,小林校长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耐烦。正是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从一个同学老师不喜欢的“怪人”,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成功的基础。
爱,才是滋养孩子的良方。
家长要用尊重、信任、允许、理解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这份爱就能转化成内驱力。
所以,想要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家长从这3个方面去培养他们的内驱力,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终生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