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关于李白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二字的文章,原本是根据自己一些诗歌方面的记忆作了些分析,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留言非常多,赞成反对的都有,也有提出不同见解的。因为评论短促,不大好说明,而且本身就是相互学习,所以在翻了一些留言之后,找到一些可能性继续进行分析。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二字的解释,因为当时还没有烟花——焰火的概念,又找不到其他关于“烟花”这个词的记载,所以主流解释其实和我一样,都是把“烟”、“花”二字分开解释。“花”就是繁花似锦,而“烟”普遍解释是“柳絮如烟”。
我是不认同柳絮如烟的,不论从文字解读,还是从形象角度来看,都不像。有朋友说想象就是了,文艺创作是高于生活,但是文艺创作也是必须源于生活的。柳絮像雪,说像烟从何谈起?然后另一种说法是柳叶新黄半绿的状态,随风飞舞,似炊烟婀娜,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可以接受。
还有朋友发来了柳树开花的图片,也就是柳絮还在柳枝上的时候,可这也只是说明“烟柳”一词的合理想象性,并不能代表李白在这句诗中的“烟”就是指柳树、柳枝、柳林。
这些分析都是上篇文章的内容。
为什么又要写一篇呢?因为有些朋友的留言刷新了我的想法,我可能错了,所以要再研究一下,真的错了就错了。这没什么关系。
首先是一位朋友留下的两句诗,很美,而且也直接道明了“烟”与“柳”的关系。
就是图中网友留下的“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这两句诗我没有听过,但是总有点耳熟,找了一下,是清代莱阳诗人赵蜚声的作品,现在广泛用在“莱阳梨”的宣传上。赵蜚声这位诗人,毫无印象,查了一下在诗史上踪迹全无,出名的也只有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是极好的,既然是清代,烟柳、烟溪都可以解释,时代后了这么多,和李白的作品看上去关系不大。但是他的上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却着实耳熟,忽然想起来这不就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进而想起岑参的另外一首作品《送杨子》: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赵蜚声的名句是出自这里了,至于是致敬还是什么别的,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至少发现了一点,就是岑参就用已经用“烟”来形容“杨叶”了。而且是“万条”,这说明什么?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杨柳”中的“杨”就是“蒲柳”。就是用“烟”来形容柳叶,即所谓“烟柳”就是指柳叶新黄半绿的随风飞舞的状态。只不过岑参诗里是“烟杨”,其实就是“烟柳”。
再次证明“烟柳”跟柳絮,柳絮如烟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岑参是李白同时代的诗人,这又将“烟柳”这种形容方式,从上篇文章的张仲素和韩愈时期大幅提前到了盛唐时代。同时,这首《送杨子》的作者一直在岑参和李白两人中有争议。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将柳叶比作“烟”是在李白时代就有了。那么“烟花三月下扬州”到底能不能看成“柳叶如烟,繁花似锦”呢?
这是解释得通的。可以留着备选。
至于另外有些朋友提出烟雨、雨雾,基本上可以不用考虑,我本身就是江南人,自然知道这种景色,我们读诗,要结合上下句看的。“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样好的视线,说什么烟雨蒙蒙?不可能的。所以这种说法不足取。
倒是留言中另有一种说法更有些道理。
有位朋友留下一句沈约的诗:“年芳被禁籞。烟花绕层曲。”沈约确实就早很多了,但是我看了一下原诗《伤春诗》:
弱草半抽黄。轻条未全录。
年芳被禁籞。烟华绕层曲。
寒苔卷复舒。冬泉断方续。
早花散凝金。初露泫成玉。
这里实则是烟华,通“烟花”,意思是“暮霭里的花”,这确实算得上一个出处。虽然有字通假,意思倒是有些贴近。同时还引申出“烟花”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泛指盛大、绮丽的春景。
而这种意思的使用,最靠近李白时期的就是杜甫的《清明二首》了:
……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想那长安的楼阁已经是一片繁华春景,万里山河也是锦绣之中吧。
这首诗则证明了“烟花”这个词在李杜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完整意象,专指繁花似锦。杜甫可以用,那李白自然也可以用。所以“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说孟浩然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了。
这句诗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其实就和柳树、烟柳、柳如烟、烟雨、烟雾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主流释义是错误的。而我在上一篇提出的“炊烟”之说这样看来也是错误的,但那是在不认同柳絮如烟的说法之后提出的个人解读,并没有想到、也没有去找“烟华”通假“烟花”的来历。
错就错了,认错就是。
肯定有朋友说你无聊不无聊啊?一个简单的“烟花”硬是搞了几天,写了两篇文章。
那你能坚持看到这里,不比我更无聊么?
记住,这句诗和“柳絮”没有任何关系,我就是搞清楚了这一点。下次我们讲这首诗的时候,就不必用“烟柳”、“焰火”这些词来搪塞小孩了,毕竟我们能产生的疑问,小孩子会更加直接地发问,不会含糊带过。
而且现在的小孩越来越聪明,不好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