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必你也被#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刷屏了。
“我在认真上班,你在给我的孩子灌芥末”
携程第三方管理的亲子园(携程为员工开班的内部幼儿园)发生,教师殴打孩子,强喂芥末,给孩子眼睛喷消毒水等令人发指的现象。
11月1日,一名女老师把一名小女孩的书包用力扔在地上,甩出很远,然后用力推了一下孩子头部,致使其跌跌撞撞后头部撞到桌角上。
11月3日的视频显示,教师在给孩子穿衣服,不知为何老师给孩子食用了不明食物,随后孩子开始哭泣,老师也不管。有家长指出不明物品是芥末。
“孩子一个小时拉了6次 还不帮她换尿布 简直是禽兽!”
孩子经过被逼喂食芥末一事,已被诊断出患了应激障碍。
事件发酵,引起公愤
更令人痛心的是,被虐儿童均为18至24个月,但目前仍未确定究竟有多少孩子被虐待……
虐童事件屡屡发生,施暴者究竟有着怎样的极端心理?
1 生存压力让孩子们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部分幼教从业者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找不到压力释放的正确渠道,调皮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出气筒”。
2 施暴者往往受过暴力伤害,他们行为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潜心理”
很多施暴者的内心创伤,更多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深刻伤害。当他们面对弱小的孩子时,就会从一个暴力的受害者演变成一个“施暴者”。
这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潜意识”的心理行为,除此之外,他们也往往受到曾经施暴者“棒子”思想的影响。
3 “孩子是自己的”的强权教育的“霸意识”
幼教老师是孩子开始社会化教育前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重要的榜样。除去与家长共处的时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是最多的。
幼师有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让很多幼师会有一种“孩子是我在管教”的强权教育的“霸意识”。
在教育孩子上,他们是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会把孩子当做自己工作时间的“私有”。
法律赋予了孩子最起码的生命健康权利,而这一点被施暴者所据为己有,感觉到打孩子是自己的工作赋予的权利,毫无一点悔意。
4 法律对“虐童”的制止不力,他们就有一种“侥幸心”
当今我国虽有《未成年保护法》《婚姻法》等多部法律明确有保护孩子,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真正能给到施暴者以法律制裁的,还不足以严厉,而等达到犯罪的程度,孩子就彻底成了“牺牲品”。
5 孩子幼小不敢反抗,其他孩子不敢吭声,助长了施暴者的“惯性”
纵观虐童案,绝大多数施暴者施暴行为都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的、习惯性的。
这是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其他孩子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气而不敢吭声,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也纵容了他们养成了打孩子的“惯性。
如果孩子遭受了暴力侵害,家长最应该做的是稳定自己的情绪,耐心与孩子交流,并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防患于未然。
“恶魔”不会消失,对孩子的保护永远都要提早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