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筹建于清光绪1888年,1893年落成,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侯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1954年为广东民间艺术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堪称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同时承担陈氏书院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收藏广东地区及全国各地历代民间工艺品,传承广东地区传统民间工艺及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陈家祠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屋脊以石雕、砖雕、灰塑等为主,雕塑了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卉植物、动物瑞兽等精致的浮雕。
灰塑脊饰布局为单数,一幅、三幅或五幅,中间一幅称为主画,规模最大,塑造最精致,最能体现主题。灰塑博古形装饰,高低错落,填充满大大小小龙凤、鳖鱼、蝙蝠、紫微等瑞兽和瓜果杂宝,显得热闹非凡。墙脊前沿独角狮是岭南建筑独有的装饰物,全身朱红、独角、凌空而下,气势雄伟。连廊屋顶的灰塑,为镂空博古装饰浮雕,特别精致。例如“竹林七贤”、“夜游赤壁”等故事。
廊门灰塑“桃园结义”、“喜上眉梢”、“金玉满堂”等题材,反映陈氏族人希望子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以及忠孝节义,家业昌盛的愿望。
经过岁月的淘沙,底色是古香古色的青墨色,图案、雕塑的浮雕后来修复填补颜色,但又恰到好处,又略显斑驳,与底色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古朴、低调、含蓄的岭南人风格。
庭院之间,有一道四扇门的通花木雕屏门分隔着空间,雕刻非常精美,古香古色,下方裙板部位雕刻多为吉祥图案,图案左右对称,对着庭院这边一面雕刻有五福捧寿和祝福图。
别具一格的窗花,绘图精细,通透含蓄。
博物馆藏品精美绝伦,有瓷器、木雕、刺绣、服饰、象牙雕刻等。精细的工艺已经是语言无以表达,唯有感叹!
通花瓷
木雕艺术品
象牙、玉器雕刻工艺
刺绣工艺,这些设计、色彩斑斓的图案在今天还非常时尚,四方绣花图案与当今世界品牌设计是何等的相似。马面裙正是这几年流行的复古、民族服饰,在各大时尚舞台展露中国民族风。
八瓣状珐琅盒,盖如覆莲,身如仰莲,各绘花碟图案;清石湾窑雕人物山水八角茶壶;这些瓷器造型优美,色彩雅淡清新,绘画精细。
此次来陈家祠,白玉兰花正开,如温婉的女子,守着这古老的庭院,春来花开,散发着盎然生机。我相信这些花开的植物、盆景、一草一木绝不是孤芳自赏,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游客散去后,它们如同与庭院人物故事深深对话,默默祝福,默契相互陪伴春去秋来。
感谢为保护陈家祠默默奉献的人们,经历了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依然完整的保存下来。
惊叹当年的设计师,除了房屋设计,还须渊博的历史知识,佩服能工巧匠,又是如何把一个个故事搬进雕刻微缩世界,然后镶嵌在屋檐房顶。
这就是匠人精神,细致,精美,慢工出细活,流传千古。
留给后人思考的是,我们这代改革的赶潮人,是否也应该慢下来,尊重传承历史,希望也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这座瑰丽的清代建筑,由许多建筑构件搭建而成,大部份建筑精雕细琢且内容丰富,不仅彰显了华美繁复的清式建筑风格与当年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也诠释了岭南文化的历史底蕴。不愧是岭南建筑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