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战国初期,魏国经文侯、武侯两代励精图治,最先强大起来,至魏惠王时,魏国企图重建春秋时代晋国霸业,欲与诸侯争霸中原,遂迁都大梁。而魏惠王称霸中原的第一步,便将矛头指向了赵韩两国,试图将其纳入晋国统一版图。
这一时期,东方的齐国自田和篡位称侯,传了两世到齐威王,齐威王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使齐国国力大振,“强于天下”。
南方的楚国在春秋时代便已称王,此时又经“吴起变法”,军事力量显著提升,达到“却三晋,西伐秦”,并且在一次大战中战胜魏国,再次实现楚庄王时期“饮马与黄河”的壮举。
而西方的秦国也在秦献公、秦孝公的奋发图强下,想要重振秦穆公时期的雄风,使秦国强盛起来,实现“东征”。而孝公即位三年便得到商鞅,随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演变法”。
进入战国一来,各诸侯国都在通过改革、修政等一系列措施图生存,谋发展,魏国是率先称霸,至魏惠王时期达到霸业顶峰。
然,为延续其霸业,魏国对赵韩两国是频频出手,并多次对两国发动战争,试图通过武力征服来统一三国 。
但赵国并不甘心屈服,赵国军事能力强,且不满魏国挤压其生存空间,因此决定联合他国共同制衡魏国。
公元前356年,为摆脱魏国霸权的控制,进而达到兼并土地、扩张势力的目的,赵成侯在平陆与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在阿相会。
赵成侯此举,使得作为天下霸主的魏国在东、北两个方向皆有被齐、燕、赵、宋四国合击的可能,因此引起了魏惠王的极大不满。
而正当魏惠王欲寻找解除四国联盟的破局之策,解救魏国于危难之时,恰巧机会来了。
公元前354年,赵国向魏国的盟国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魏惠王认为这是进攻赵国的最佳良机,于是便以替卫国报仇为借口,大举进攻赵国。
经过了数月的苦战之后,赵军被迫退守邯郸,而赵与齐有同盟关系,鉴于邯郸局势危急,遂于公元前353年遣使向齐国请求救援。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认为魏国若攻破邯郸将对齐国不利,决定出兵助赵抗魏,并采纳了大臣段干朋的“一石二鸟”之计。
于是,齐军兵分两路,一路袭扰魏国重镇襄陵,一路则是由田忌、孙膑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且魏军攻下邯郸,两败俱伤之后,才率军援救赵国。
这正是齐国用兵的总战略,也就是让赵国有灭国危机,也让魏国因此疲惫,齐国便可以一石二鸟,名利双收。
最终,田忌、孙膑等到邯郸失守后,率军直扑魏国腹地,迫使庞涓匆忙率军回援,在桂陵遭遇齐军伏击,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被俘。
虽说,桂陵之战是当时的霸主魏国遭受的一次重大失败,但魏军主力并没有因此造成太大损失,更没有使魏国一蹶不振,其霸主地位虽受动摇,但根基未损。而且,魏惠王也终于得偿所愿,拿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桂陵之战次年,即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齐、宋、卫联军,齐国不得已请楚国将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
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迫使赵国在漳水之滨缔结盟约,并且在这一年,魏国从赵国邯郸撤军。
“魏围邯郸,天下之兵四至”,除齐、楚外,秦国也一度派兵攻占了魏国的安邑,但次年魏国便反击成功,不仅收复了失地,还进一步占领了秦国的定阳,彰显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魏惠王的反击成功助长了其气势,一系列的军事成功,使其立于战无不胜的霸主地位,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无敌了,但是他不甘寂寞,又把苗头对准了秦国。
于是,为了伐秦,他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了十二个诸侯国举行会盟,然后兴师动众全力向西进发。
面对魏国及诸侯联军来势汹汹的进攻,秦孝公要如何应对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