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有三重境界。
1
第一重,命令式
孩子拿起手机,“不许看手机!”
孩子拿起课外书籍,“不许看小说!”
孩子们在一起打闹玩耍,“不许疯!”
这是最low的交流,顺从一点的孩子,表面上会听从,可心里对你怨声载道;要是遇到有个性的,日久天长,叛逆的孩子就这样被你“养”成了。
单纯的给命令,即不尊重孩子,也没有给出孩子明确的做法和方向,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点儿智慧的父母,可能是这样的——
孩子拿起手机,“你应该去做作业。”
孩子拿起课外书籍,“你应该去看自己的语文书,或者做做数学练习题。”
孩子们在一起打闹玩耍,“你们应该安安静静地,有点规矩才对!”
这个比起上面的稍好一丢丢,但时间久了,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会越来越嫌你啰嗦烦人。
给出孩子方向,看似清晰明了,区别在于这是你的方向,并不代表孩子的方向,背后还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2
第二重,借他人之口
女儿从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学游泳,小学进了少体校,每天坚持训练三个小时,风雨无阻,全年无休。
到三年级的时候,终于坚持到了她的极限,死活不肯再继续训练,甚至以离家出走来威胁我们。
直到有一天,我在和客户聊天时,女儿静静地坐在一边看IPAD。
客户看到女儿,有感而发,说自己从小也是一名专业兵乓球运动员。
我问客户是如何坚持的,有没有想过放弃,客户说又苦又累,想放弃是必然的。
可就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终于出成绩了,因为有了成绩,就有了奖励,尝到了甜头,就想再坚持看看,是不是还会有更好的成绩,看着看着,就一路坚持了下来。
没想到那次之后,女儿再也没提过放弃游泳的事,她心情好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又想游了,她想了想说,“我想看看自己最快的成绩!”
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胜过父母的千万句话!
当然,不是随便什么人说的任何话,都会被孩子听进去,能够戳中孩子的痛点,或者引起孩子的共鸣,想不让孩子听进去都难。
3
第三重 ,关注孩子的优势
小会今年14岁,顽皮成性,属于别人口中的“熊孩子”,学习成绩中下。
奥数,钢琴统统与他无缘,不知为何,自小就对历史书籍着迷。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只要捧在手上,立马就能安安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
自上学起,妈妈就成了老师的“座上客”,隔三差五总是被请到学校,妈妈为此头痛不已。
小的时候,妈妈实在气急了,就拿起皮带抽几下,还能管个三天五天。
可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前的小毛头,现在成了1.7米的大小伙伴儿。如果不开口说话,人前一站,说他是大学生,也都有人信。
这样的小伙儿,胳膊稍微拦一拦,妈妈别说打他,自己也要一个趔趄。
个子见长,对历史的痴迷也日益加深,可数理化硬是被他抛在了脑后,才导致成绩总也上不去,妈妈看着这成绩,再想想即将临近的中考,日益焦虑。
正是在这种焦虑的推动下,辗转找到了优势教练,就是想请优势教练看看这孩子是否还有救,在他身上还有优势吗?
小会的前五项优势主题里有回顾,就着回顾的主题,优势教练和小会有了以下对话,
“听说你很喜欢看历史书籍,这个兴趣爱好很棒哦!”
“是吗?你真的这么看吗?可是老师,妈妈都不让我看呢,说是会影响中考和学习。”
“的确有些影响,不是吗?”
“我知道也要看看数学,物理,化学,可是没办法,看那些书就是没意思,没有看历史有意思。“
“哦,那你都喜欢哪些历史人物呢?”
“哇,那说起来可要说上三天三夜了,古今中外,但凡那些特别牛的历史人物,我都喜欢,尤其喜欢看《三国演义》,我就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里面那些智慧的人一样,成为牛人。”
“这个想法不错哦,如果只看历史书,你觉得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些人吗?”
“这个、、、这个的确不行。”
“为了实现你的理想,你觉得需要怎么做呢?”
“还是得读更多的书,得进到最牛掰的大学。”
“那如果想进最牛掰的大学,现在能做什么呢?”
“老师,我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你能不能和我妈妈说说,千万不要没收我的历史书籍。”
“当然可以啦!”
这次谈话之后,小会妈妈欣喜的来电话反馈,这孩子现在象换了个人,突然间长大了,也懂事了。
欣赏孩子的优势,赞赏他的优势,并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让孩子听话的最高境界。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Viv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