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
注意,这里说的不是读论语,而是学论语。为什么要学论语?
宋代就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虽有夸张,但可见其重要性。在我看来《论语》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教人做人做事的一部著作,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部著作,而不简简单单是一本书。
学生时代我们大都把《论语》当做考试的任务,将其视为“敌人”,考试过了即可。如今我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其蕴藏的巨大智慧,简直是一座宝库,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关于《论语》,我想你肯定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熟悉的句子,但是你肯定没有完全理解这其中的意思,也没有应用到实践中来。比如“温故而知新”,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上次参加的学习内容,以及你上上次的,一本书,一节课,或是某个大咖分享的一篇文章,回忆一下,你还记得多少?有没有去复习?
1、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学”,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我想了许久,猜想孔子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就要不断学习,没有什么东西我们一出生就会的。就算是天才一开始也要学习怎么说话,学习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内容。在上个世纪末,胆子大发财的概率就大,但是现在,光靠胆子大已经不行了,你必须具有不断且快速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生存在这个社会。
学有两种,一种是让自己过的越来越好的一种,另一种是让自己越来越差。你学习消费主义让自己钱越来越少这就是越来越差,你学习沟通技巧,学习知识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好。学完了之后呢,就是习了。我们人脑总是不可靠的,学完了要不断去复习温习,最后还要加以练习。最终目的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你的生活越来越好,或者是你用这个帮助了多少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就藏在你脑子里等着被遗忘。
人的幸福是来源于人与这个社会的链接,本质是被需要。当你学完了,又不断温习巩固,成为了自己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帮助了自己和别人,你就会快乐起来。所以才叫做“不亦说乎”。
2、《论语》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核心就是一个字“朋”。《毛选》里第一节也在论述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那么你的朋友是谁?你的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远方来的人就是你的朋友,有的人是会给你带来灾难,有的人会给你带来福泽。比如我曾经把一些退伍后后所谓的战友当做了朋友,借了钱之后就了无音信,这就是我不懂得区分到底谁才是我的朋友带来的后果。酒肉朋友不是朋友,喜欢叫上你打游戏通宵的人不是朋友,拉你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的人更加不是朋友。什么是朋友?朋,是志同道合的意思,这个人和你的志向一样,甚至比你还要远大,他来你家你自然很高兴。但是如果他只是志向一样却不作为,不行动,那纯属是来消耗你的,这也不是朋友。也不能与其交朋友,不能与其来往。
所以真正的朋友是什么?第一他必须是支持你想法的人,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二他是有这个能力和你合作,并且会付出行动的人。第三是他是一个做事靠谱,并且勤奋的人。这才是你的朋友,你的另一半,你的合伙人,你的员工也是可以从中进行参考。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可见在我们一生中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你身边朋友的平均值,就代表了你。当我们与这些真正的朋友相处时,怎能不快乐啊~。
3、《论语》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翻译过来有些高大上,但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不要生气,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愠是一种怨气,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找问题,才会有这个毛病。在我的工作上,经常有些客户即是培训过了,还是会重复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就会有些生气,甚至是非常不耐烦,虽然会耐着性子解决,但内心非常不舒服。但后来想想觉得也没必要,人家不知道是正常的,第一次接触,而我已经接触了百遍千遍了,所以来问也是非常正常的,也可能是之前哪里没培训到位呢,持一颗虚心改进的心不是更好吗。
那些因为小事就开始“拔刀相向”以致发生了不可挽回的结局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相信这种事也是绝不会发生的。人一生气,肾上腺素急速飙升,那智商可是光速下降,形象气质尽毁,长此以往对生体危害也非常大。一件事情中,我们只有不断找自己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所以当你做到不愠,那你就开始成长为一个君子了。
论语一共20篇,444章,仅仅是开篇三句,如果我们都做到了,那也是非常受用。后续的内容同样非常有价值,对现实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读完后我发现并不是以前所了解的迂腐的儒家学说,而是真正的立命做人的学说,受益无穷,希望对你也有帮助。21.4.24 Day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