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写一位老人。
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一碗面。
这位老人家名叫蔡汉文,他家的这碗面就是称为大武汉名片的热干面,他的父亲就是热干面的发明人蔡明纬。
他说父亲出生于武汉市黄陂蔡家榨镇,1927年来到汉口做药店学徒,1932年开始挑担卖面条。他在传统的把子面里淋上黄芝麻酱和麻油,发明了“麻酱面”,后改名“热干面”。
1945年抗战胜利,父亲在满春路口租房开店,因店门前有两棵苦楝树,双木成林,便取名蔡林记。
以前在武汉,过早有几个山头一定要拜: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煨汤,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
没吃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武汉人。用今天的的话来形容,就是武汉美食届的LV,Gucci,Chanel,Armani。
而热干面更是武汉人的乡愁,可以一日不吃,但不能终身戒除。
蔡汉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说自己是父亲的第一个学徒。
小时候,一大早父亲掸面,他在旁边用扇子扇凉面条。小孩子瞌睡大,扇着扇着就睡着了,父亲的巴掌就招呼到屁股上。
他还记得蔡林记鼎盛时期,父亲被选为武汉工商联代表,蔡林记也是市政府的特供企业。
直到那场浩劫来临,父亲被打成了“资本家”,被迫交出了所有家产,还有那块“蔡林记”招牌。
如果没有那十年,不知道他会不会子承父业。可世间没有如果,我们都只能跟着历史的随波追流。
蔡汉文学了美术,当了一名雕塑家。
改革开放以后,蔡林记复牌了,但是不再姓蔡。如今在武汉三镇,可以看到很多蔡林记的漂亮门面,里面也卖着热干面,跟蔡家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了。
蔡汉文没有抱怨,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现在他只想认认真真地给父亲雕塑像。
但是在百度上搜索“热干面”一词,跳出来的是“20世纪初,食贩李包延续前人切面做法,将面煮熟、沥水、拌上香油等做成了风味独特的热干面。”
他震惊了!
他吃了所谓的蔡林记热干面,愤怒了!
父亲说热干面一定要用100%黄芝麻酱,纯正小磨香油,按6:4比例调配。
父亲说热干面要搭配萝卜干丁,而且一定要选择黄陂老家一带的红萝卜,用调味料腌制,要有天然玫瑰香。
父亲说热干面的调味料要有10种。
父亲说热干面的面条要用盐碱面,要有嚼劲,柔和爽口。
可是这黑芝麻酱,酸豆角,碱味很重,嚼在嘴里又粘牙又稀软,吃起来一点香味都没有的是个什么鬼?!
招牌拿走了不要紧,但是不该用个凭空捏造的人来顶替父亲一生的辛劳成果,更不该拿走了还不好好做。
以前每每有外地朋友慕名来吃蔡林记热干面,当他们说不好吃的时候,身为武汉人也很难解释这是为什么。
现在知道,因为那不是当年原汁原味的蔡林记。
父亲辛辛苦苦创立的“蔡林记”变成了一段传奇,历史把父亲也忘记了。
可是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不会忘,胸膛里跳动的心脏不会忘,就像人不会忘记祖国一样,儿子也不会忘记父亲。
蔡汉文在步入晚年的时候下定决心,一定恢复父亲的这碗面,让热干面重新香满天下。
他用拿雕塑刀的手做起了热干面,也许他本就该做热干面,只是上天给他开了个玩笑,让他迟了几十年才回到父亲的老路上。
他教授了几个徒弟,公布了热干面的配方和工艺,四处奔走为热干面正名。
作为蔡林记的嫡传,他却不能用“蔡林记”的招牌。
虽然痛心,但几个弟子纷纷开店,把正宗热干面的技艺传承了下去,他也感到欣慰了,热干面终于找回了原来的味道。
2017年在蔡汉文病重之际,食神蔡澜先生来武汉探寻美食。
他毅然撑着病体,带着孙子为香港的蔡老先生捧上一碗正宗蔡家热干面。
蔡澜先生一口气吃完热干面,说了一个“好”字,他笑得像个孩子。
他又一次证明了父亲的面无愧于武汉名小吃的称号,让大家领略了这碗将近100岁的热干面真正的风采。
历史上有很多人子,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岳飞的儿子岳霖,都让人敬佩虎父无犬子。
蔡汉文作为蔡明纬的长子,前半生没有靠父亲的名号而生,但后半生都在为父亲的事业而活。
他为热干面正名,为武汉人吃到一口美味的过早而耗尽余生,为了父亲的毕生心血奔走疾呼。
他无愧于蔡明纬的儿子,无愧于大武汉热干面的守业人。
公元2017年8月10日,农历丁酉年,蔡汉文在清晨的热干面香中闭上了双眼。
天堂里多了一对父子重逢。
“父亲,听您的话,我做了一碗热干面。”
“好孩子,难为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