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常被人们冠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高深莫测”....怎样使得数学课简单易懂易学易记,又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问题。
在教数学课,做数学课,学数学课,思数学课的时候,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我的教学过程,以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己归纳,自己总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帮扶作用。实行学生谈,学生看,学生做,真正实现让学生听到,看到,做到,最后能理解运用。
一、走进数学
通过谈话、聊天、交流,动手画图的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活泼而又贴近生活的图片,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
大到高科技、市场经济、小到随处可见的铺地砖,生活处处充满数学,启迪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使学生感悟到“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比如:从自行车三角形框架的构造,椅子坏了请你想办法钉结实稳当等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从观察车轮的行驶过程,然后画圆及圆内多条半径度量,从而理解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能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在学习菱形过程中先让学生画个菱形,然后说明画图的依据,以及发现的一些线段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有关菱形的性质及判别。
二.让学生做数学
让学生用不多的数学经验,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
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源头活水。动手、探索、讨论充满学习过程。如: 1.用剪刀将长方形纸片沿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应该怎么剪?学生拿起纸片小刀,讨论着各种方法,愉快地走进了数学教材。
又如2:把由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中的每个正六边形分开一点,并在空隙中填满正方形与等边三角形,做成新的拼花板,让学生分组试验,很快得到3种不同拼图,让找到方法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画在纸上让学生观察,感受了几何图形美。又如3:学生准备了小刀、陶泥、橡皮泥、萝卜等,课内动手探索,理解了正方形的影子或切口可能产生的各种平面图形。还如填数字游戏、数字猜迷等,学生都是在温馨热烈的气氛中,既独立研究又互相协作,动手动脑动口,情感和谐,学习自主。课堂教学中不时进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充分开放学生的思维
如: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并使花坛面积占矩形面积的一半。没有现成的样卷,没有既定的框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认真做好这块绿地的“规划师”、“设计师”,几十个学生几十幅设计,让学生自己评价,既有啧啧称赞声,又有哈哈大笑声。
又如: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让学生充分讨论,把新颖的构思画在黑板上。学生不须邀请纷纷自己上黑板画,刹那间画满了一黑板,雷同的不算,有创意的有好多幅,解说词更是到位。如红绿灯、跷跷板、台灯、还有热带鱼、两朵花、风扇、气球、更有雪人等充满了童趣童真。
四、“抽屉式”的知识总结
怎样让学生在短短的确45分钟内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好效果,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怎样做就能既简单又有效呢?我回想起小时候学习“1+1=2”的过程,每个人每个学生都知道都理解,我们一节课的数学知识如何达到这个效果呢?我实行不同知识点,不同题型分别归类,重点强化练习,直到理解掌握,就像放中药的抽屉一样,见到题型就知道用哪种方法解决,并且在后续练题过程中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一个题型连续出3个题,大部分掌握,还有少部分人不理解,再举一反三,再练此题型3个题,若仍然有人不明白,在练3个此题型的变换题,这样下来,基本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再难的事情都能以“熟能生巧”来解决,一道题不会练两道,两道题不会练四道题,四道题不会再来,... 就像1+1=2一样刚开始只是跟着学,不知道为什么,学得多了慢慢就懂了。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从学会一个题型,消除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到学会多个题型,有了多次成功的体验,就会喜欢上数学,最后灵活掌握,熟练运用,就会感觉数学其实并不难,很简单,深深体会到“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道理。从而得出“原来数学很简单”的结论,每天快乐的做数学。
教学相长,学生的信息比教师多。信息社会与市场经济时代,使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宽、兴趣广、思维敏捷、记忆特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堂的学生是快乐的,“说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数学就简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