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本书没看完就不要开始另外一本,但之前的哲学看了快一个月终究还是没啃完,极需要换个头脑,转换心绪。只有捡起这样的书才会一口气看完。
与《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相比,阅读之初带给我的震撼并不是很大,大概是文章前半部分讲脑科学的一些东西之前在看记忆方面的书时有接触到过,而且这种科学的东西也不是我想搞懂的。但看书的时候一直在寻找我需要的答案,一些并非如战争般的创伤该如何疗愈?有些方法如冥想瑜珈等确实带来了奇效,但似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作者所使用的EMDR即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即让病人回忆当年事件的细节,包括画面和声音以及当时心中的想法,然后在离患者眼睛大约12英寸的地方缓慢地前后移动食指,并让其注意力跟随食指运动,让患者不断地回忆出一些细节。这种方法与空椅子技术一样可能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进行吧,所以也没给我更多的触动。
倒是更认同作者提到的理查德.施瓦茨创始的内部家庭系统治疗法的理念。Internal family therapy,IFT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家庭,其中的成员有不同程度的成熟度、兴奋性、智慧和伤痛,心迹 这一系统或网络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将会影响其他所有的部分。这些自我部分有的是“流亡者”,有的是“管理者”,有的是“消防员”等,所有这些部分都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形成的。施认为,如果一个接受这样的基本概念,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动力照顾好自己的健康,这意味着,当人遇到长期问题,他们会试图挖掘内在资源,认识到人拥有获取内心资源的能力的前提下,治疗师的作用就是合作,而不是教导、对抗,或填补你的心灵空洞。合作的第一步,是确保内在系统的所有部分都受到欢迎和确认。在一个喜欢批评的患者彼得身上看到了这部分自我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如果你批评别人,他们就不敢伤害你”,原来是借批评别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完美主义者的自我是想表达“如果你是完美的,就没人人敢批评你”。当看到彼得保护者的那部分退后,当他看到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因为恐惧而尖叫,直到最后抱住那个男孩时,我再次的控制不住自己而泪流满面,初次接触冥想时的画面再次重现,不知道何时才是“放下包袱的阶段”,也许真的是要一次次去接近过去,才能真正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