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52天
原文阅读: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讲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别拿我比你们年长当回事。你们平日里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而且夹在两个大国中间,外部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发生了饥荒。(这样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英勇善战,而且懂得道义。”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纵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推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是我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是朝会聘问仪式中,自己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执礼助手。”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
曾点正在弹瑟,声音逐渐稀落,只听“铿”的一声,放下手中的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那又何妨?无非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换上了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志趣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曾皙说:“先生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那么冉求讲的是不是国家之事呢?”孔子说:“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
曾皙又问:“那公西赤讲的是国家之事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朝会聘问,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假使像赤这样的人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启发思考:
“四子侍坐”一章是《先进篇》的最后一章,也是非常著名的一章,是《论语》近500章中最富有诗意的文字,渲染着孔子、曾点(皙)所思慕的诗意栖居而与春交融的人生境界。
这章文字优美传神,意境隽永,历来被人吟咏赞叹我们。大部分人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甚至背诵过。孔门弟子能记录下这么完整完美的一篇文字,留存后世,功莫大焉。千载之下,我们俯首赞叹,幸甚至哉。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一幕的背景,品味一下这一幕的内涵,感受一下这一幕的影响。
一
首先,学者们推测,此事发生的时间应在孔子周游列国、自卫返鲁的一二年间。很可能是翌年(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上半年。只有这个时期,孔子才可能自称老不堪用,却坦然启发诸弟子“各言其志”。
子路到卫国当蒲邑大夫已经有点谱,但觉得蒲邑过小,急于有“千乘之国”施展抱负;曾点已过知天命之年,更愿意“上下与天地同流”。
如果是孔子早期设帐时期,不可能有如此阔达的议论,也不能自称老;当鲁国司空、司寇时,政务操作繁忙,不会有海阔天空地言志的闲心;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不会有这份清闲;返鲁二三年后,季康子、鲁哀公冷落孔子,孔子怒斥冉有为季氏敛财,弟子们侍坐论道,气氛就可能多了几份焦虑,几丝苍凉了。
其次,分析感受一下《先进篇》的人物。从位置安排上看,这种安排带有仪式感,甚至子路、冉有、公西华发言的顺序、方式,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各自的性格、才能、心理、年龄的特点。
值得吟味的是“四子侍坐,各言其志”,唯独曾点“鼓瑟”于旁,子路等三子离开后,孔子独留曾点,与之评议三弟子优劣。对比《公冶长篇》,同样是弟子侍坐,孔子对颜回、子路直言其志,带有教诲意味;而《先进篇》此章,不是孔子指点了曾点,而是曾点感动了孔子。
曾点虽然在《论语》中亮相不多,但历代儒者对他的人文风采仰慕不已,他所描绘的春日赏游之景象也成为千百年来许多中国文人心中的桃源胜景。
“孔子‘与点’”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中久谈不衰的话题。邢昺《论语注疏》云:“四弟子侍坐,因使各言其志,以观其器能也。……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乱时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程颢对曾点更是溢美:“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揜焉者,真所谓狂矣!”朱熹对此章兴趣极高,《论语集注》作了详细解释之后,在与门人答问中反复议论,对曾点言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再三赞赏。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则从教育和美学的关系上,揭示曾点言志的美学价值。他谈论“教育之宗旨”时,强调“美育”,谓“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孔子言志独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敬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所言之境界,与朱熹所言曾点言志“气象”,有其相通之处。
二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四子侍坐”的场景,细细体会和品味一下孔子师生的音容笑貌和心态感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坐着。孔子打开话题说,“平时在家里,你们经常自以为才干足以经世,就是没有伯乐知己!现在假定有人知道你的才干,给你机会,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是马上就答,老师话音刚落,他就马上回答了。这就是他的性格。四个侍坐的同学中,他年纪最长,是该他先说。但《礼记》有言:“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说话之前,他应该得左顾右望一下,相互让一让,然后才说:那我先抛砖引玉哈!这才合乎礼节。老师话音刚落就直接发言,那是修养不够。
子路说: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四战之地,外有强敌兵戈相加,内有饥荒相困,让我来治理,三年之后,就能让人民勇猛善战,并且知礼乐教化。
为什么是比及三年呢?因为古人对地方官的考核,是三年考核一次政绩。这就是子路说的,他能实现的政绩。子路有没有这个本事实现呢?孔子评价过他“千乘之国,可使治赋”,肯定他搞经济和财政的能力。但是,能不能做到礼乐教化,他自己的礼仪教化还不完善呢!所以,“夫子哂之”,呵呵一笑,一笑他率尔而对没礼貌;二笑他自视太高。
接着,冉求说:“千乘之国我可不敢说,但是,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给我三年,也能让人民有吃有穿。至于礼乐教化,就得等别的君子来做吧。”做到礼乐教化,比吃饱穿暖难啊。
接下来,公西华表现得更加谦虚。他说,“我呀!能做什么我可不敢说,我只能说我愿意学着做点什么。宗庙祭祀之事,或者在国君会盟的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相吧!“公西华嘴上说的是小事,其实是大事。宗庙祭祀,国际会盟,就是礼乐教化之事,比人民富足之事要高一个层次,“仓廪实而知礼节”,他说的是知礼节的事,是更高一个阶段的事情。前面孔子评价过公西华:“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宗庙祭祀和外交礼仪,是公西华的强项,他也有志于此。
夫子接着问曾皙,你呢?曾点,就是曾皙,是曾参的父亲。“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曾皙正在鼓瑟。按年龄次序,子路说完之后应该他说,但因为他负责演奏,所以先问了其他年轻弟子,最后再问他。应该是之前老师让他在旁边鼓瑟的,否则没理由老师在问问题,他还在奏乐。想来是老师和同学们在对答,曾皙负责助兴配乐。
老师问到自己了,曾皙结束鼓瑟,推瑟而起,对曰:“我和三位师兄弟的想法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你说吧!大家各言其志罢了。
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没想什么国家大事,就想在那暮春三月,春天的新衣刚刚穿上身,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少年,结队出门踏青,在那沂水河边沐浴,在舞雩(yú)台上吹吹风。舞雩台,是鲁国祈雨的祭台,然后,一路唱歌一路还。
这一番话,把老师也说得神往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哎呀!我的志向和你一样啊!
四子言志的第一幕结束了,转入第二幕。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先出去了,曾皙在后面,问老师:三位同学的回答,老师怎么看呢?孔子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曾皙问,那老师为什么哂笑子路呢?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有志治国,首先要懂得礼让,他是态度也不让,说话也不让,当然要敲打他!
至于冉求,千乘之国是国?方圆五六七十里就不是国?大国政治和小国政治,都是邦国政治。商汤只有七十里之国,周文王起家也不过百里。但他们以行仁义,天下归心,最终统一中国。最大的权力,不是兵车,而是价值观,是礼乐教化,是制度。所以冉求之志,并不比子路小!
公西华所做之事是宗庙会同,宗庙祭祀和诸侯会见之事,不就是国家大事吗?如果公西华只能干小事,我不知道谁还能干大事!”
三
孔子对三位弟子言志的评价讲完了,但是,还有一个遗留问题,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为什么说他跟曾皙一致?暮春三月去踏青,洗洗澡,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老师的志向一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这么一说,倒像老子,像道家了,大家都有些不知所谓,无所适从了。
设想一下,在当时那个语境,孔子一听踏青下河洗个澡,春风拂面唱首歌,心向往之,脱口而出——美啊!我也想过这样的日子!
朱熹引用了程颐的注解,说孔子和曾皙的志向,是尧舜气象。又说,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如此,天下无事,踏青唱歌,岂不美哉?钱穆批评说,程颐、朱熹这个解释,深染禅味,不像儒,像禅了,后世学者读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张居正提供了另外一个讲解,为什么孔子对三个同学都不认同,唯独赞同曾皙——
“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若负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见于世,则出处之际,必有不能以义命自安,而苟于所就者。子路仕卫辄,冉有从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独与曾点,以其所见超于三子也。”
张居正所言非常深刻,太有教益了!我一身本事,但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就像安贫乐道之人同样能安富乐道。
有些人舍不得失去机会,就不能以义命自安,不能坚持道义的原则,不能接受失去机会的命运,他就可能妥协于他的权力来源,子路跟卫辄,死于内乱;冉有跟季氏,帮助季氏横征暴敛,以至于孔子痛骂,要小子们击鼓而攻之。子路和冉有的毛病,病根都在这儿!孔子唯独赞同曾皙,因为他的见识超过了三位同学。
我一身抱负和本事,希望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我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给我机会,我就灿烂,功成身退,或急流勇退之后,回归诗酒田园,暮春三月,踏青下河洗个澡,春风拂面唱首歌。没有机会实施我的主张,我不贪慕权位,不跟你们同流合污,我自己回家,还是暮春三月,还是踏青下河洗个澡,还是春风拂面唱首歌,仍不失我志,不亦乐乎。
虽不易做到,心向往之,美哉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