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页数:P24—39
【导读问题】
一、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是什么?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程内容的六要素是指: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发展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和素养。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正确理解主题
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主题包含三大范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语言的学习是以语篇形式存在的。语言不是孤立的单词、短语或句子,所以学习语言不能孤立地学习字母、语音、单词、句子、语法等。而语篇不仅要有内容,还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组织和安排内容。简而言之,语言离不开语篇,语篇离不开内容,内容离不开主题。
2.正确理解语篇
胡壮麟(2018)指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文章、故事、对话是语篇,公共场所常见的简短标识语也是语篇;语篇有书面的(文字形式呈现),也有口头的(以声音形式呈现);语篇还可以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共同组成的多模态语篇。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印象中对语篇类型的理解,并不仅仅限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指令、告示、标识标志、合同、广告、规则、海报、歌谣、计划书、工作报告等也是语篇。
3.正确理解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看、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听、说、读、看、写的活动中进行并得以巩固。在发展学生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的同时,又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学习。
4.正确理解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
新课标指出,“文化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发明与创造等物质文化,也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社会规约,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
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使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来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5.正确认识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的学习和尝试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
学习能力是积极尝试和运用学习策略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以后形成的善于学习的能力。
三、根据作者论述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您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类似问题吗?有哪些方面需要优化?
作者在论述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以语法知识教学、词汇知识教学、文化知识教学作为例子进行了阐述。我在教学中存在最明显的认知错误是,学习某些词汇时在拓展相关英语习语时,也只是停留在了解习语层面,而不是将习语的学习放到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脱离语境和语篇的学习没有意义,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困难,学生理解不了,也不会给学生留下任何记忆的痕迹。比如,前段时间我在教学动物词汇时,就拓展延伸了一些有关动物的习语,但也仅仅是以习语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放到语境中让学生学习。这是欠妥的。
四、您如何理解“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误区?
作为教师,我不认同“考什么就教什么”,虽然这很现实,也会在一定时间内显现出优势(成绩),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思维品质的提高及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有些东西,比如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大、眼界的开阔、思维品质的提升等,并不是做几道习题就能达成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的,而是需要经过教师长期的引导、渗透、训练之后才会有成效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考什么就教什么”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教育目的功利化——为考试而学习,为分数而学习。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借助教材和其他教育资源为媒介,通过教师有创造性的劳动,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