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教师“身负重任”。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发学生智力,如何更好地塑造学生个性,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做”尤其重要,它“首当其冲”,没有“做”,便谈不上“学”和“教”,但又不能把“教”、“学”、“做”分开来,必须要把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不多,在从教的道路上一直都是在摸索着前行。但我深知“做”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每一次课堂上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便谈不上理解,谈不上深刻领会。还记得1个月前的组内公开课,我讲了一篇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这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习作,在这次习作课上,既要充分体现“做”的重要性,又要体现出“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这篇习作的重点是,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教学难点是,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在明确实验任务时,我说到:“首先看老师做,然后再分组做。你做的时候注意观察、思考。因为做完实验后还要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比赛内容是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实验的?做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亲身体验了“鸡蛋浮起来了”的过程,便会“有话可说”,之后我再加以引导,让孩子加上一些修辞等,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在整个习作教学中,“做”贯穿始终,有了做实验,才有学生的观察、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文思泉涌”;教师的引导也是建立在自己以及学生做实验的基础上;所以说“做”是第一位,“做学教”的统一在这项实验中有效统一起来。实验是学生探索知识,提高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生活的积累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不断获取新的发现,学生们才能在实验中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习作教学应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