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子,名字带着浓郁的时代烙印,叫工农巷。
小巷呈东西走向,长不足一千米,宽不过两丈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城市中的毛细血管。
走进小巷,北侧,是小区的围墙,南侧从西到东,依次有一座酒店,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学校。这三个单位都是聚人气的地方,使得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忙碌而拥挤。尤其是早晨上学的时间,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更是把这条不宽的小巷子挤得水泄不通。
之所以不敢用“川流不息”这个词,是因为人和车压根就形不成“流”,而是拧成一个个的大大小小的疙瘩。小巷子的南北两侧,虽然各有两三米宽、铺看方砖的人行道,人行道比中间的行车道高出十公分左右,行车道夹在中间,就只有并排行驶两辆车的宽度了。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可以将就,问题在于,小商小贩们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卖鞋的,卖衣服的,卖文具的,卖玩具的,卖烤串的,卖煎饼果子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从东到西一溜儿排开,把两侧的人行道,占了个满满当当。这条不长的小路,也就演变成了一个小型集贸市场。两侧的货品因物美价廉,方便快捷,深受送孩子的家长们的欢迎,每个摊位跟前,都有几个家长围着。他们的自行车或电动车就随意地放在推位前,使本就拥挤的小巷子显得更加凌乱。巷子口的酒店也来凑热闹,把早餐车推到了路边,又在巷子口南侧圈起一片地,摆了几张餐桌,巷子口就成了一个临时快餐厅。毫无秩序的人和车挤挤挨挨,这条小路又被堵上了一大半。
我每天上下班,都像打仗时的冲锋陷阵,要越过重重障碍,穿过重重包围,若想能把汽车开进去校园,那得需要多么高超的驾驶技术啊!我学艺不精,只好把车停放在小巷外面的马路边上。好在,伟大的交警们在路边画上了停车位,否则,开车上下班,真是一件伤透脑筋的事。
闻着饭菜香味挤过酒店门前,幼儿园门口是另一番景象。两侧的人行道,已经成为孩子们天然的厕所,通风透气且光线充足。孩子们已经习惯,并且乐于在此处大小便,大人们也很享受地亲眼目睹着孩子拉尿完才放心。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几个四五岁的男孩女孩,在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关切的注视下,褪掉裤子,旁若无人地就地轻松。有的孩子还会天真地瞥你一眼,又专注于自已的脚下了。时间久了,这一片的空气中就经常飘着一股尿骚味儿。而孩子们似乎也养成了习惯,大人们更加见怪不怪了。
再往东走,那所有四千多名在校生的学校门前更加热闹。正对着校门口,除去卖东西的,接送孩子上学的,北侧的人行便道上还支起几把大伞,放了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几个手持喇叭的年轻人正卖力地做着招生宣传,每个年轻人身边又围着几个咨询的家长。那是少年跆拳道班在做招生宣传,或者是某个培训学校在现场办公。
学校大门口左侧,有一个超市,卖一些学生课堂上学习要用文具和学生课间喜欢玩儿的玩具。在超市里进进出出的,多是小学生,有家长陪的,没家长陪的,哭着闹着打着滴溜要买零食的,使这里更像一个噪杂的游乐中心。大门口的右侧,是一个卖教辅和学生课外读物小书店,进出书店的多是一些家长和高年级的学生。使这里的空气里掺杂了一些典雅和书卷气,却仍旧抵挡不住外面传来的叫喊声和吵闹声。
超市和书店,在方便了学生,惠泽了店主的同时,又制造了新的混乱。
当我终于可以穿过重重封锁,挤进学校院子的时候,往往已经累得大汗淋漓,或者已经烦躁得不知所措。而那个叫做工农巷的小巷子,既使用放大镜仔细搜索寻觅,恐怕也难以找到当年“工”“农”的那种恬静安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