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刀锋》,据说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之一,另外两部是《人性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其实《刀锋》这本书在书架上很久了,只是因为看过了另外两本,就感觉这本书可以先放一放,幸好又有朋友推荐,我才没错过这本好书。
我是看完了整本书才理解书名“刀锋”的含义。毛姆先生是借用狭窄、锐利的刀锋,来形容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所走过的路,那是他在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道路,是一条条用刀锋做成的独木桥。他走过刀锋,到达一个又一个目的地,最终找到了答案。
作家因为种种顾虑,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笔下的这个“很了不起的人”的真实身份,他在小说第一章里这样形容他:“我写的这个人并不出名;也许他永远不会出名;也许他的生命一朝结束之后,这一生留在世界上的痕迹并不比石子投入河中留在水面上的痕迹更多......但是,也许他替自己挑选的生活方式,和他性格里面所特有的坚定和驯良,在他同类中间的影响会日益加深,这样,可能在他去世长远以后,有人会恍悟这时代里曾经生活过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人们就会看出我这本书写的是谁了,而那些想要稍微知道一点他早年身世的人,当可在书中找到些他们想要找的东西。我觉得这本书虽有如我所说的种种不足之处,对于替我朋友作传的人,将不失为一本可资征引的书。”
这位“很了不起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拉里”,围绕着与他相关的人和事,小说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丰满。毛姆不愧为“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的小说虽不像普鲁斯特或黑塞的作品那么词藻华丽,可却因此更加好读,情节其实不算跌宕,但是他却可以写得让你无法释手。
小说中几乎没有“坏人”,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他们所能代表的那些普通人,他们无知却又善良,虚伪却又慷慨,可悲却又可笑,正是这些普通人组成着一个崇尚物质的世界。20岁的拉里,自从在一战中痛失好友,就一直无法融入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令他困惑和迷茫,他无法在主流社会中找到答案,只能选择离开,独自去探索。十几年后,当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又重新回来,希望自己可以对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好的影响。正如他所说:“当一个人变得纯洁完善之后,他的性格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使得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很自然地去接近他。如果我过着给自己安排的那种生活,就也可能影响到别人。这种影响也许并不比石子投入池中引起的涟漪影响更大,但是,一道涟漪引起第二道涟漪,而第二道又引起第三道涟漪;很可能有少数几个人会看出我的生活方式带来幸福和安适,而他们也会转而把自己所学到的转给别人。”
到读完这本书为止,我觉得自己还无法评价“拉里”的行为和思想,因为与他相比,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但是我认可毛姆先生在小说结尾对“拉里”的评价:“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逸地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了,绝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但是,他也许会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像飞蛾扑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或者向大众发表演讲一样。”
如果问我的感想,我可以再次借用毛姆先生的话:“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后尘。”是的,我也非常仰慕他,希望有机会可以遇到这样的人,为我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这部小说从1944年出版到现在,已经74年了,“拉里”真实身份的秘密还是没有揭开,这让我很替“拉里”感到难过。我想这也许是本书的一个遗憾。本书的译者猜测“拉里”的原形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但是我觉得证据太牵强。
抛开那些看似高深的内容,《刀锋》也是一本非常有趣、易读的小说,毛姆先生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世界的“风土人情”描绘的非常细致、精彩。总之推荐指数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