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为:曾奇峰《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
01 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的病人同样会有移情,只不过是向自体客体移情。自体客体分为三种类型,也就是说,自体有三条发展主线。
镜像的自体客体
镜像的自体客体,指的是父母在跟孩子的关系中,对孩子有正面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完美的、可爱的、有活力的,这种感觉会逐渐变成孩子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很多对自己非常苛刻的父母,他们在回应孩子的优点上显得非常吝啬,因为有一句话“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毒害了不少人。实际上,往深处想的话,真的不是这样的,可能是相反的,骄傲使人进步,谦虚才会让一个人越来越猥琐,最后谦虚到骨子里,就是骨子里的猥琐以及虚伪。
人格发展不完善的父母,就要通过攻击孩子的弱点,有时候甚至是莫须有的弱点,来告诉孩子这样的信息—你现在还没有能力远走高飞,你还要在我这里接受很多的批评、训练、折磨,才能变得完美,才能远走高飞。
在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中,我们如果不断地说孩子有缺点,来固化他的缺点,的确使他不能远走高飞,我们可以和孩子相依为命。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满足于这种状况。特别是在旁观者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或者说是一种有问题的关系。虽然我们能从这种有问题的关系中感受到某些好处,但这种关系的整体是有问题的。
其实,我们可以给予孩子好的镜像的回应,让他所有的优点被固化,让他为自己骄傲,有足够的自尊,这样,孩子就有能力、有信心去过他自己的日子,他会持续处在幸福中。当然,他与父母的关系就是“相忘于江湖”。
理想化的自体客体
理想化的自体客体,指的是我们需要自己创造一个理想化的客体,然后借由跟理想化客体的融合,来填补自己内在缺失的部分,获得自体充盈的感觉。
理想化客体,是指把所有好的特质,像卓越、美丽、完美、全能、全知、永不失败、共情、不偏离的爱、无比的信任等投射给另一个人(客体,或者自己)。理想化的本质是,处理自己想要融合或者接近那个会让自己感觉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需求。
父母切记,不要拒绝被孩子理想化。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把父母想象得完美无缺
理想化的父母,很可能就是孩子将来长成的样子。
所有父母都应该记住,在孩子面前我们要足够自律,我们不一定真正完美无缺,但是也不要随意在孩子面前展现我们过于不完美的地方。我们要给孩子将我们理想化的机会。孩子只要能够把我们理想化,他的人格就会在一个健康的框架里慢慢地生长。
他我人格
他我人格,英语为“alter self”,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孪生的自我”。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发展到他们之间像孪生兄弟姐妹一样,那个人的存在不仅可以确立他自己的价值,而且能够确立他的真实性。
一个健康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有一个跟自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的人。这个人可以在我们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者说很多阶段,给我们提供真实的存在感以及价值感。这就是“孪生的自体客体”。
02 爱有两种形式
婴儿之爱,实际上是自恋的爱。婴儿在跟妈妈的关系中体会到很多爱,但是这种爱有压榨、功利的味道。如果一个人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还保留着婴儿般的爱,那么他对他所爱对象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满足我的所有需要。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这样的状态中,他的亲密关系迟早会被他自己亲自破坏。
客体之爱,跟婴儿之爱不一样。它的特征是,在亲密关系中,我既能接受来自别人的爱,同时也能给别人提供他所需要的爱。这是一种爱的相互给予,或者说,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爱。
03 自恋的表现形式:自大和自卑
自恋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大,一种是自卑。有的人会反复比较自大和自豪、自尊之间的区别,它们都是同一个类型,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自大和自卑的成因:分裂
科胡特用两种分裂描述了自大和自卑两种状况。
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是指一个人总体的精神部分不协调,主要是指知、情、意三者不协调。而我们这里说的分裂,跟细胞的分裂是差不多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需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本来的我,另一部分是观察的我,即在旁边评判的我,或者是在旁边陪伴的我。如果一个人分裂不足,就可能导致羞耻感、屈辱感的缺失,形成病理性人格。
(1)水平分裂。水平分裂,是指本来的自我与其分裂出来的自我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因为二者在同一个“楼层”,所以分裂出来的自我,可以打压本来的自我。这种人表现出来的自恋状态就是非常自卑,甚至猥琐、低价值感。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他们挺拔不起来。
(2)垂直分裂。垂直分裂,是指本来的自我分裂出来的自我高于本来的自我。这样的人与外界打交道的时候,因为他们拔高了自我,所以会给别人一种他们很自大的感觉
04 父母人格健康,孩子自然也会人格健康
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持有的态度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而科胡特说了一句“Who they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they do”—他们是谁比他们怎样做更重要,可以回答上述列举的,以及没有列举的类似问题。也就是说,父母拥有什么样的人格,比他们在某一件事情上怎么做更重要
如果父母人格健康,他们不管怎么做,对孩子可能都有支持的作用,孩子的人格会变得健康。但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那么他们即使照着教科书做,孩子也有可能出现问题。
在我们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倾向于完美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会变得健康和倾向完美。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根本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爱不爱的问题,爱是最好的管理。或者说,爱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高品质的教育。
怎样做“好父母”?实际上,我们只要记住三点就可以了。
(1)设身处地地想孩子所想。
(2)询问孩子希望被怎样对待。
(3)明白过多介入等于剥夺孩子生的意义。
05 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共情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治疗的基本技术是共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两个具有操作意义的治疗性技术:替代性内省、转换性内化。
替代性内省,意思就是治疗师在跟来访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分裂出一部分自我去体察或共情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是来访者的一部分一样。
这种状态就是“爱着你的爱,恨着你的恨,悲伤着你的悲伤,成功着你的成功,失败着你的失败”
转换性内化,意思就是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跟来访者充分共情。治疗师被来访者租借了自我功能,这部分租借的自我功能代替来访者发挥重要的作用,时间长了,就可能成为来访者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持续地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