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论语解悟》学而 第一章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而喜欢犯上,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而喜欢作乱,就更不会有了。君子追求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生成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为仁的根本吧!
有子:孔子晚年弟子,名若。《论语》一书称子的除了孔子以外,只有有子和曾子,所以有人推测《论语》是他们两人及其弟子所编。另一方面孔子故去后,弟子们曾想推崇有若而事之,后虽未行。但由此可见,在当时有若得到了不少孔门弟子的尊重。
孝:善事父母为孝。
弟:同悌,善事兄长为悌。
犯上:冒犯在上位的人。
鲜:少,xian,三声。
作乱:悖逆争斗的事。
务:追求,致力于。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古文中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如果是指代词。指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
本:同根。
与:同欤,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问等语气。
[愚悟]
本文中有子谈到孝悌是为仁之本,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朱子认为孝悌是行仁之本,而不是仁之本,仁为性,而孝悌为用,故孝悌是行仁之本,而不是仁之本,此处把“为”字作“行”字解释。
杨伯峻和钱穆则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因为仁包含孝悌忠信等许多内容,而孝悌为根本,所以认为孝悌是仁之本,此处把“为”字作“是”字解释。
这两种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所以记之,以备大家参考,个人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这里大家可以结合下图《儒家道德体系概略图》进行参考学习。
一个孝悌的人必定知道敬上,一个敬上的人又一定不会作乱,当然,这里是说可能性很小的意思,而不是绝对的意思。但如果为人不孝悌,那犯上作乱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读了这段,很多人会质疑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愚,让我们逆来顺受。”暂先不说顺的好处,乱的坏处是什么?稍有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灾难,只会让更多无辜的人和家庭蒙受不幸,所以可以反证顺的好处。当然了,当上位的人失德,百姓离心,采取一定的措施也是很正常的,甚至于改朝换代,儒家并不支持恶人当道,桀、纣暴君,该讨则讨,该伐则伐。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和追求,这是没有标准的,只要合乎仁义就可以了。正如《微子》篇所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三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但都是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最后的结果如何又有什么关系呢?
儒学道德体系概略图
前一篇《论语解悟》学而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