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中国文脉》曾评价辛弃疾:“自辛弃疾去世之后”一个时代的高层文化就此垂暮,这也许是我心里整个中国古典文脉的黄昏。乱世中金戈铁马的骁勇武将,红尘里蓦然回首的柔情词人。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南宋朝廷就像那个装睡的人,辛弃疾永远叫不醒。
一提起辛弃疾,涌到嘴边与眼前的,立刻便是金戈铁马,热血沸腾——是“气吞万里如虎”,是“西北望,射天狼”,是“男儿到死心如铁”;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是“却把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无人会,凭栏意。”。所以有人说“若欲解厌世冷淡,读辛弃疾。欲破精致利己,读辛弃疾。欲振萎靡无聊,读辛弃疾。欲治气血两亏、虚弱颓废,更须读辛弃疾。”
英雄气概
辛弃疾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英雄,他的许多词句都展现出这种渴望,当他年老时,“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更是把他的英勇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身材魁梧,体态丰满,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身体健壮如虎。
军事著作《美芹十论》中,辛弃疾自述过理想的缘起。
“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
辛弃疾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篇章,英雄自许,闪光在为国家为民族“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中。
英雄是什么?
古人心中英雄的标准当如应劭《人物志》卷八《英雄》中的定义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英雄应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勇能行之,气力过人,智足断事。
辛弃疾与英雄
辛巳岁(1161)金亮南下、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美芹十论》)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辛弃疾在家乡变卖家产,安顿好族人,聚集2000余人揭竿而起。从此,他变成一个救民水火的将士。
决策南向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南向。(《宋史·辛弃疾传》)
根据当时的形势,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1162年正月,耿京命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等人。宋高宗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叛徒张安国、邵进等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弃疾等人行至海州,闻讯,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驰赴金营。其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