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丨辛弃疾登楼母题豪放词中的悲愤

原创 孙绍振 语文建设杂志 2024-04-17 16:03 北京

(本文约5981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摘 要】单元不论大小,其审美鉴赏和语言体悟都要立足经典文本内部,分析的对象乃是其内在的矛盾和差异。经典作品本身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孤立地作单篇分析,其难度在于没有现成的可比性。比较乃是最基本的方法。操作性比较强的乃是同类比较,具体实施的途径是多样的。同一作者在不同境遇下往往有同一母题的作品,对之作传统的知人论世的解读,这样的组合容量弹性比较大。本文以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我来吊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为例,以登楼母题结合时代背景,作纵向比较,分析辛弃疾豪放词中的悲愤和无奈,揭示其悲剧历史的根源。

【关键词】辛弃疾;壮志;登楼;悲愤;英雄

一、满腔血性军事战略家壮志难酬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词风,在词史上苏辛并称,是豪放派的两面旗帜。但是辛弃疾和苏轼有所不同:苏轼是文官,以智者和豪杰风流取胜,而辛弃疾首先是武将,其次才是词家。他的豪放词和他的军事生涯直接相关,但是充满了悲愤。

辛弃疾从二十二岁在沦陷区反抗异族起义,是一个“上马能击贼,下马能草檄”的英雄、战将、军事家。可他率万众南归,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四十多年间,赋闲近二十年。

1163年,张浚北伐不战自溃,士兵丁夫十三万人掉头南逃。士大夫间弥漫着偏安江南的思潮。针对所谓“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1]的悲观苟且论调,二十五岁的辛弃疾写出《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进行批判。他分析女真外强中干,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且对汉族百姓残酷镇压、剥削,注定在一定条件下分崩离析。而南宋官军腐败,不堪重用,军事上必须充分革新。他为完成北伐大业作了具体规划,但未得到朝廷的回应,又作《九议》上书大权在握的宰相虞允文。他堪称全面的军事家、战略家,但一直未能进入南宋朝廷决策层。

三年后,他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不过是个副职,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直到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他已经六十四岁了,朝廷才任他为镇江知府。当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皆为敌占,镇江不在前线,为第二道防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任重道远,但不能冒进盲动,关键在于壮大军力,改革军制。他定制一万套军装,招募一万多名壮丁,建立新军;派出侦察,掌握金兵情报;一旦时机成熟,立即渡江跨淮出击。不料引起权臣韩侂胄等盲动派疑忌,仅仅一年,遭到降职。再过一年,罢免赋闲。此时他已六十五岁,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对他在心理上的打击可想而知。一年后(1206年)南宋朝廷兵分四路出师北伐,各路军队一败涂地。究其原因,正如程珌在《丙子轮对札子》中所说“无一而非弃疾预言,于二年之先者”。这个所谓“二年之先”,恰恰就是辛弃疾写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之时。

兵败之后的南宋小朝廷,一面向女真求和,一面起用辛弃疾为兵部侍郎,甚至枢密院都承旨。枢密院掌管军事,算是让他进入决策高层,不过是以壮声势。然而年已六十七岁的辛弃疾沉疴不起,先后辞免,大呼“杀贼”,赍志而殁。[2]

二、登楼母题:超越性想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于辛弃疾六十四岁出任镇江知府任上。对于当时艰危的国运,辛弃疾的思绪十分复杂、矛盾。

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取古典诗歌“登临”母题。之所以要登楼,不是看风景,而是遥望沦陷的河山。悲愤情怀郁积于心,并不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充分凝聚激发出来的。早在四十多年前被任命为建康(今南京)通判时,这位军事上的帅才就深深感到国危而不能受命的失落,登上建康赏心亭赋《水龙吟》,英气逼人而孤独无奈:“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犹未尽,又写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此番又为登临之作,绝非偶然。

南朝以来,诗人往往借登高、登台、登塔、登楼、凭栏而留下杰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目力为身高所限,平视为民居、山川、树木所蔽。第一,登高突破平视,提高视点:远眺、俯视。这为《诗经》《楚辞》乃至乐府民歌、汉魏古诗所未有,乃是中国古典诗人突破空间直接视觉的一大创造。谢灵运《登池上楼》留下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表现了久病新愈对自然景观新异的发现。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唯想象身处天地之间,才能俯视长江奔流之全景。王之涣《登鹳雀楼》,西见白日依山,东观黄河入海,超越目力,才能远眺千里。第二,登高不但为超越平视,而且为抒发更高的情志。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有“回首叫虞舜”,可以和千年以前的理想的帝王对话。第三,登高不但超越视觉之有限,而且可以进入时间之无限。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贵在以不可见之过去和未来,开拓想象的新境界。杜甫《登高》则可见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将忧愤置于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之中。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高瞻远瞩,见空间之广,“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乃是将不可见之时代精英尽收眼底。

三、辛弃疾登楼:英雄的悲愤

应该说,登楼即景抒情并不新鲜,但是,辛弃疾在思想境界上有其独特壮举。

谢灵运是自己的内心为春日来临的发现而欣慰。李白是与仙人结伴遨游太空的狂想。王之涣是夸耀鹳雀楼之高不及自己更高的心志。杜甫夔州登高,把自己的忧愁放到无限的时空之中,悲中有壮。苏轼登上赤壁,则是把千古风流凝聚于周瑜的形象,在如画的江山背景上,赞美“豪杰”的“风流”,故身边还有“小乔初嫁”作为陪衬。苏轼是个政治家、文豪,这样的想象完全是自我心灵的同化。其实,周瑜在历史上是雄武勇毅的将军,“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3]。苏轼不是将军,虽然在想象中自己能够“持节云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那毕竟是想象。东坡多才多艺,但就是不会打仗。

而辛弃疾则不同,他首先是个热血青年,是个在第一线搏斗的英勇无畏的战士,一个在浴血奋战中成长起来的将领。在中原沦陷区,辛弃疾二十二岁就聚集两千多人,加入拥有二十五万人马的耿京起义军。他还说服义端的一千多人归附。可义端偷窃印信叛逃。印信本由辛弃疾专掌,耿京追责,问斩辛弃疾,辛弃疾立下军令状:三天以内捉回义端,不成,虽死无怨。随即连夜追踪,捉拿义端,当场砍下其头颅。[4]一派少年英雄本色。耿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决意归附南宋。派遣辛弃疾前去建康请求归附。宋高宗欣然封赏。不料辛弃疾北返途中,耿京部将张安国叛乱,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紧急率五十名骑兵,冒死闯入五万金兵的阵营。张安国不知就里,措手不及,为辛弃疾擒获,缚于马上,号召营中耿京旧部反正。上万人随同南归,将张安国处死。①此时,辛弃疾才二十三岁。②他在战场临危不乱,浴血搏斗,有如飞将军,擒敌于马上,斩叛于军前,这一切都是李白、杜甫、苏轼所不可能有的作为。

他首先是有勇有谋的英雄,视死如归的将军,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满腔男儿血性,志在献身报国而不得,不得已求其次,才借歌词为“陶写之具”,才成为词人。因而,他“登楼”所向往的就与所有的前辈不同。他的理想不是风流的豪杰,而是挽救国运的英雄。

他登楼作《南乡子》,其眼界、气魄,本当充满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国运维艰,屡遭贬斥,几度沉浮,又一次被起用,他的心情颇为振奋,但是不同于青年时代擒敌酋如探囊取物的豪迈,英雄气概中带着沉郁。

他来登楼不像谢灵运看风景,也不是陈子昂式的为个人的行藏而感叹,更不是李白式的游仙,甚至不是杜甫式的家国悲忧。“何处望神州”,他的情感的焦点不在看到的,而在看不到的。他关注的是沦陷的北方神州大地。尽管看到的是“满眼风光”,无限美好,但引发的不是欣赏,而是悲怆,北伐一再败北的悲郁无法解脱。他已经六十四岁了,当年的豪气已经成为回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这样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自己年华消逝,岁月不饶人,更不饶人的是当权者的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排斥异己。

《南乡子》写到“千古兴亡多少事”,思绪转入历史的回顾。南北朝时期,北方国土也曾经沦丧,双方对峙数百年,南朝的小朝廷最后为北方所统一。如今他就在当年南朝的土地上,历史上北方“兴”而南方“亡”的故事涌上心头。本来,他屡遭贬斥,四十岁退守田园,六十岁那年,与客谈及功名之事时,自豪和回忆屡遭排斥的郁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似乎放下了一切责任感,安享田园之乐了。但是,这一次又被起用,又一回登临:联想到眼下现实,民族创伤,国运危机,却不能够轻易释怀。作为军事家、战略家,他深知不能盲目乐观。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英雄”,如今已经六十四岁,垂垂老矣。国运危机沉重地压在心头,无从解脱。难道就只能这样无奈地望着,不尽长江滚滚流,无声地持续下去?

《南乡子》如果这样写下去,就不像豪放派的代表了。《诗大序》所说“情动于中”,论者耳熟能详,但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动”。情的生命在于“动”,运动、变动,全词的灵魂在于意脉在下片发生了变化,大幅度转折,一个青年统帅的形象出现了: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历史事实表明,南方并不是注定败于北方,相反也有人物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历史。这就是三国时代的孙权。“天下英雄”,这才是意脉的最强音。这个英雄有“坐断东南”的业绩。特别是还相当年轻,二十多岁就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在曹操窥视其水军时,由衷惊异其水阵森严,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孙权后来还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这样的英雄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天下英雄”,也就是神州大地数一数二的英雄。

意脉转折的幅度是很大的,从无力挽狂澜的郁闷,到对历史英雄伟业的向往,自己虽然已经年迈,如果未来有孙权这样的青年英雄,还可能有希望从南方恢复中原。寄希望于青年英雄,从侧面说明了他对当前掌握军事大权的人物完全无望。辛弃疾深沉的忧患,不仅是国运的危机,而且主要是缺乏人才,特别是力挽狂澜的帅才的危机。

如果在这首词中,这种危机感还比较含蓄的话,那么作于同时、同地,同样是“登临”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更为清晰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南乡子》的想象中,他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孙权这样的少年英雄身上,但是,这样的英雄只存在于想象中。历史上江南的繁华盛世,舞榭歌台,早被岁月的风雨所消磨殆尽。如今外戚权臣韩侂胄执政,正筹划北伐,辛弃疾的全面规划,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永遇乐》的主题,实在是对这个志大才疏的权臣盲目乐观、发自内心的焦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北伐,草草准备,贪功冒进,以为如霍去病封狼居胥,能易如反掌,结果大败。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如今就是宋文帝的父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的宫殿,也变成了夕阳斜照下的寻常民居。借古喻今,意在对权臣韩侂胄草率出兵预警。韩侂胄仓促出战,北伐败绩,金国提出议和的条件,竟是斩韩侂胄的首级。不久宫廷政变,韩侂胄被杀,南北双方达成“嘉定和议”,增加了年赔金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③。

辛弃疾的危机感不但在于权臣的专横,而且在于自己对形势的急迫感。虽然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英雄记忆④,但是,几起几落,壮志未酬,廉颇已老,危机还在,自己不复当年,更严峻的是长此以往,失去民心。七八百年前的“佛狸”(北魏皇帝)还是敌人,如今“一片神鸦社鼓”,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指挥金兵抢渡长江。如今“佛狸祠下”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是否会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辛弃疾有痛切的危机感,与四十三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想当年沦陷区百姓不屈不挠,烽烟四起,往事不堪回首。收复失土,务在必胜,苟安与冒进,屡战屡败,民心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借口,将辛弃疾罢官。加上自己高龄和病体,即使被任命也只能是有心无力,辛弃疾在抒发忧愤中隐含着双重的危机感。

四、“掉书袋”背后的无奈

辛弃疾很欣赏这首词,宴请宾客,命歌伎演唱,征求意见。说好话捧场的当然不少,辛弃疾反复征询,只有岳飞的孙子岳珂提出,该词气势磅礴,但典故太多,也就是所谓“掉书袋”。辛弃疾则坦然接受,称赞岳珂“一语破的”。

岳珂的意见的确有道理,这首词虽为长调,不过一百零五字,用了孙仲谋、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老矣,共七个典故。此外,“寻常巷陌”还暗用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实际上有八个之多。特别是“寄奴”“佛狸祠”比较生僻,读之难以全面理解全词的深邃忧患意识。总体来说,辛弃疾的某些词的确典故过多,书袋掉得读者难以把握意脉。但是,针对统治者北伐的盲目乐观,态势很严峻,特别是佛狸祠的典故,指斥权臣,可能导致国土、民心无法收拾的后果。直白抒发,不但失去合法性,而且带来军事上更为严峻的后果。用生僻的典故曲为其说,也许比较安全。

正是因为这样,对辛弃疾这类作品,以“豪放”两字概括就很难说准确。事实上,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多首入选语文教材,除了豪放的,还有明快、幽默、喜剧、婉约等风格,其内心世界和艺术境界是异常丰富的。这很值得进一步联系起来分析。

注释:

①据章颖《南渡十将传》之《魏胜传》、洪迈《稼轩记》。

②事见《宋史·稼轩本传》,又见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

③具体数目,史料多有出入,此据《金史》。

④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渡,到今日登楼上任,正是四十三年。

参考文献: 

[1][4]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22:26~27,133.

[2]康熙《济南府志》卷三十五,《人物志·稼轩小传》。

[3]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937.

 (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资深教授)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3月(上半月),图片来自千库网]

(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张兰)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772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45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61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4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57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9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6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1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7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1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0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6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6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74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