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是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可以记得这个期间发生的很多事,那么可以选择自己最想去处理的创伤事件。
第一步:了解学龄期缺失了什么
有一项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学龄期的自我是否有创伤,创伤的程度是什么,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你在这个阶段缺失了什么(测试略)。
第二步:列出成年期的正面体验
列出成年以后有过的三次正面经验,当然这些经验恰恰是学龄期需要却缺失的。
学龄期需要什么?
1.孩子必须学习的社会化技能:合作、相互依存,及健康的竞争意识
2.掌握学习文化知识的技能
3.健康的自我价值意识
孩子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学校里学习,孩子技能的积累会帮助孩子自由、随意地设想未来,帮助验证其自我意识。如果孩子融入进去了解到实质,就会感受到新的能量意识,感受到勤奋和技能。
学龄阶段目标的实现,能给孩子新的力量和希望,对自我意识又有了新的发现:“因为我是有能力的,所以我可以成为我想做的人。”
学龄阶段正常度过体现在:
1.在各种社交场合大方得体
2.很容易融入到群体中
3.有主见,但不固执己见
4.有行动力
5.不害怕出错
6.情绪稳定
7.自信,懂得欣赏他人
8.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阅读、写字、说话及计算
……
举例
事件:我小学的时候很爱学习,学习能让我获得自我价值,放学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可是,我妈妈总是叫我去干这干那,打断了我的学习。我很不满,有怨言,可我妈妈的脾气比我还大,狠狠地数落我。经常如此,我敢怒不敢言。后来为了减少挨批评,我回家后先干活,能干啥干啥。
反思一下当时的情景对我后来处理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这样的事让我觉得很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支持,对人有不安全不信任感;让我面对冲突时选择逆来顺受,它让我一次一次陷入愤怒——逃避的情感模式;让我觉得自己的需求不那么的重要了,只要自己违背家庭,不为家庭去付出,我反而觉得是自己的错,羞愧感油然而生。
如果让成年之后的我应对当时的情况,我一定有能力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不和她硬碰硬,先去做,避免挨骂挨打;我甚至能先去感受到妈妈的无助无力,特别希望有人能帮助她的心情;我可以找个时间跟她聊聊这个事,告诉她我是怎么想的,我需要的是什么,同时也去了解妈妈是怎么想的,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一起想想怎么解决更好。
所以,在做这个改变历史的努力时,我想出成年后与之相关的一些事,作为三个正面经验:
A.我用直接且尊重对方的方式表达我的需求
B.对方发脾气,那是他的情绪,不关我事
C.选择面对冲突,寻求双赢
第三步:制作触发器
用这几个经验形成一个叠加触发器。
第四步:锁定学龄期的感受
我为当初的做法(埋怨、忍受)制作一个触发器。
第五步:同时启动以上两个触发器,重演当年的情景:我马上走出去,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到你喊我了,你这么大的声音,我很害怕,我更怕你骂我打我。我知道你一定是很累,希望我能帮帮你,希望我能为这个家去承担点什么。但是,妈妈,我还有作业要完成,我想回到家先把作业做完了,接下来才能安心去做家务。”
这样去重演这个场景的时候,不用去想象妈妈的反应,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状态上。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人。
第六步:设想未来一个需要表达不满、愤怒和自我需求的情境,用正面触发器预演这个情境,然后,不用触发器再演一遍。
这种坚持自己、自我坚定、顶住压力的感觉很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