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既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
【直解】《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有人就“未发”、“已发”请教先生。
先生说:“只是因为后世的儒者将‘未发’和‘已发’分别说,导致学者们迷惑,我只能劈头盖脸地说个没有什么‘未发’‘已发’,让人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真意。如果说有个‘已发’‘未发’,听的人依旧会执迷于后世儒者的见解。如果真的体会到没有‘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也不妨,因为原本就有个‘未发’‘已发’存在。”
问:“‘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去扣它的时候不可以说没有,扣了以后不可以说有,毕竟还是有个未扣与已扣的区别,这样理解对不对呢?”
先生说:“未扣时原已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寞无声。”
笔记
初学者无需纠缠在这些概念上,只要一心致良知,功夫到了,自然清晰地体会到未发之中、已发之和。
想要在大脑中分别概念,然后寻找着手处,只是白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