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住宿的“蜜月期”过了,学生在宿舍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的只是抱怨,一种情绪表达,有的是要求父母和班主任沟通换宿舍,更有甚者连哭带闹想直接改走读回家住。孩子适应环境时遇到困难寻求父母帮助是亲子关系比较好的一个体现,接下来家长怎么做就是考验教育智慧的时候了。
孩子要求换宿舍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十几年的老班告诉你很多是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环境适应能力差的问题。简单换宿舍只是暂时把问题掩盖起来了,慢慢的还是会有新的烦恼。
建议家长学会耐心倾听、理性分析、有效解决。
首先,要耐心倾听。只有耐心倾听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难,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帮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倾听的时候要专心但不要随意打断孩子,更不能立即指出孩子的问题,不然就没有机会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孩子也会拒绝再和我们沟通。问题不及时解决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其次,要理性分析。有时候爱也会让我们失去理智,最好的办法是多方了解情况延时判断。多数孩子的沟通是先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带有个人偏见,家长切忌只听孩子一面之词。也不必马上找班主任求证,多听一会儿,顺着问题问一问了解清楚了再和老师沟通。宿舍矛盾一般有一下几个根源:卫生值日责任不明、个别同学讲话不顾对方感受、个别同学卫生习惯差或是“洁癖”、作息规律有差异等等。我们先归归类,然后想办法和孩子一起解决。
最后,要有效解决。何为有效解决?就是不仅认识现象,还要分析出本质,把孩子抱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不会游泳,给他换游泳池是没有用的,要教孩子学会游泳。怎么教?
一、“拖”字诀。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能直接说教,因为你说的再有道理孩子听不进也是没用的。先来个“拖”字诀,然后慢慢教。“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我试着和班主任沟通一下。”这个过程也是了解情况的过程。“班主任也有困难,还要申请,我们耐心等一等?”既给孩子希望又能争取到做思想工作的时间。有时候,孩子遇到的困难和心理障碍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问题就会淡化了。若问题还是困扰孩子,我们也可以有时间去引导孩子。怎么引导?拐弯抹角。
二、拐弯抹角
道理谁都懂,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这才是重点问题。要天时地利人和。要有情境,有故事,有契机。不然下面的内容再有道理孩子都会觉得你在责备他,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以后也不会再向你说心里话,向你求助了。内容如下,我们寻找契机给学生讲。
1.情绪调整,包容他人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喜欢的人做什么我们都觉得可爱,不喜欢的人怎么做我们都会反感。当孩子抱怨:有人打呼噜,有人总是吹牛,有人说脏话,有人不讲卫生……说实话我们大人遇到这些问题也会烦恼,但是发现没办法,也就忍了。在集体生活中需要包容,就像家庭成员。可以这样劝孩子:“爸爸一般睡觉也打呼噜,但是妈妈也觉得没什么不是?”
2.换位思考,以己度人
宿舍生活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干扰。早起的孩子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事需要轻手轻脚。回来晚的同学动作要快一点,免得影响大家休息。不要随意弄乱别人的东西,不要坐别人的床,不要背后说同学是非……,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发光发热,乐于助人
记得独自去上大学的时候,妈妈送我到家门口(为了省钱,我一个人坐九个小时夜车去从没去过的大连)说了一句让我琢磨了好久的话,“对别人好点儿!”开始我以为妈妈因为难过说错了,也没去追问过她。现在我明白了,妈妈怕我和别人相处时处不好,无法适应环境。学会对别人好了也就没人会难为我,欺负我了。老妈没文化,为人处世却有大智慧。受父母影响,我对身边的人都很热心,同事找我调课、帮忙我从不推辞,大家对我也很好,每天上班都很快乐。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很多时候孩子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缺忽视自己的问题。家庭成员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严重影响孩子处理与同学、室友关系的方式。指责型家庭成员处理问题通常是问责式,为了不被问责就互相指责。要让孩子知道与人交往对错不能按自己的标准,宽容别人也恰恰是放过自己,让自己心情愉悦。有原则地退让是一种绅士的表现。
5.真诚沟通,悦纳他人
最近有个小朋友要求换宿舍,我们他为什么,他说我不喜欢他们。我问:那有没有一两个人比较喜欢呢?他说:没有。大家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知道我们工作、生活起来都需要伙伴的,这样的孩子多么难过呀!再追问他可能说出每个学生的缺点,或是他们不喜欢我。我认为这时候的他不是需要换宿舍,是需要打破人际交往的僵局。最好的办法:主动+真诚。多和同学微笑,多和同学打招呼,指出别人问题时真诚委婉,同学的行为如果冒犯了自己要礼貌真诚地表达出来。此时忽略矛盾,将来更不利于孩子适应社会。
再次嘱咐大家,上面都是与人交往的良言金句,但是不能直接和孩子以教育的口吻说,选亲子关系最好的时候或是有情境的时候。
三.激将法。
在理解孩子,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激将法。“妈妈知道你现在遇到了困难,但是妈妈不想你当逃兵,你学习上都能搞懂那么多难题,生活上就不行了吗?你能成为优秀宿舍成员后换宿舍或是退宿妈妈随你选。”就像我答应我儿子好好吃饭然后奖励零食,其实饭吃饱了他对零食的需求就少了或没了。
当然,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换宿舍的问题上始终强调有利于学生成长才是最高标准。不换是为了孩子提高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孩子心理出现严重的不适症状或是遇到了校园欺凌我们就没有必要坚持不换。但需要和心理老师、班主任详细沟通,看看怎样能帮到孩子彻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