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鼠赛道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我最近遇到了一个困惑,我感觉自己还算是爱看书,但是每次看完后不久就容易忘记,许多好的内容也许当时读来有启发,过了几个月我可能就完全不知道书里到底想要表达的内容了。
于是,我想有没有一类书是来告诉我:如何做知识管理的?在微信上搜索知识管理类,就发现了成甲先生的《好好学习》。
几个月前,我就已经有他的公众号,偶尔会看看他写的文章,也不是有特别推崇的样子。但是在这次搜索知识管理的时候他的书评价很高,而且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得到里面生产内容的老师,就想买来看看。
开篇的时候他提到一个有趣的模型,我倒是非常适合我目前的状态:老鼠赛道。
我们买来专业经典著作,报名参加培训,参加行业沙龙,向经理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努力提升技术效率。那就是老鼠赛道,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现在的我们学习很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焦虑。我们害怕落后于他人,害怕落后于时代,于是就找来非常多可以学习的东西,努力让自己提升更多更快。
这种焦虑感从媒体传向个人,从身边的人传向自己。就好像恐惧随时有可能把我们吞没似的。(这是在大城市更明显的特征)
但事实上,很可能我们读过一本又一本,看过那么多技巧,知道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进步不大,因为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啥明显的改变。
那就得好好警惕,是不是进入了老鼠赛道。只是一味用奔跑来安慰自己,而实际上是原地打转。
有人说解决问题就是认识问题的存在开始。那么,有没有什么可以避免进入老鼠赛道,尽早地跳出这个坑呢?
二、临界知识
在这本书中,成甲先生其实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概念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其实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
记得书中说到的一个例子是房价高的问题,有人说这是因为有投机者存在,把房价炒起来的,这是不公平的事情;而有的人愿意去深思其中底层规律的话,会觉得这是因为供求不均引起的,犹豫大城市的土地是稀缺资源,而人们又特别想要得到它,所以房价就一步一步上升,谁也挡不住。
这只是稍微往事物的深层次思考就会有不同分析结果,如果我们只是根据事物的表面来分析的话,得到的也就是非常粗浅的回答。
有时候我们也会把事物独立来看,但是许多事情其实是在内在有联系,分不开的。
那么,临界知识对我们分析问题如此重要,那么该去那里寻找临界知识,以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上呢?
一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二是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三是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四是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这让我想到骑车,并不是要盯着自己的手,让它抓住把手不要打滑,而是去告诉自己不要恐惧,在大马路上看着路的前方就可以,这才有可能学会最基本的技能。
那即使我们去研究临界知识,又如何能运用上它们呢?
许多时候,当我们事后来总结的时候,总是会说“呀,为啥我当时没有想到呢?明明就可以处理的更好的。”
我们想要尽可能地减少这种遗憾,那么按照成甲先生介绍的是:记录,反思,定期回顾,刻意训练。
不用奇怪,许多好用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许多牛人传播出来的有效方法其实也就那么些,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只是我们从不同的人那里听来那么多,那么好的道理,我们愿意去亲自尝试吗?只要真正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尝试做了,收获的才是“嗯,原来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如果想要运用这些事物底层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想这个道理还可以运用到什么地方呢?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不断地栽在一个坑里,即使我们知道这个坑我们曾经遇到过,在这里栽倒过,但还是会掉进去。
就像是“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地相似。”如果我们掌握了底层的规律,也不断地进行刻意训练,将它运用到相关的事物上,我们会不会就能减少某些本可以避免的坑呢?
三、黄金思维圈
初入职场,必定有许多不会之处。幸好我的老板还是非常好的人,每次都会教给我各种新知,从工作习惯到生活小事。
那次,她就教会我一个工作上的思考方式,她说:
以后做事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咱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不是老板吩咐你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样直接下手往往会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即使最终把事情做完了也是如此。最常见的是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需要问这个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目标是什么?
今天在看到书中看到,哦,原来老板教会我的是一个叫“黄金思维圈”的东西呀。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的应用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层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思考方式,这不仅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适用。
这让我想起大家想要的执行力,许多人都抱怨自己是拖延症晚癌,我也是。在某些事情上,我会非常积极主动,但在某些事情上就打死我都不肯去看一眼,即使知道它是非常必要也必须得完成的事情。
那如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呢?如果能让自己不要在最后的期限才想起去完成那些必须得完成的事情呢?
有人介绍的方法是:找意义。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这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你去做事的动力,那就有可能去实行。
这其实也可以运用上黄金思维圈,就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是我为什么不想做这件事?这件事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找到了做事的意义,那么要如何开始呢?紧接着就是行动了。
四 复利效应
其实这个效应我早就听李笑来老师讲过好多次,也没有当回事。今天看到成甲先生再解释的时候体会才更加深入一点。
大学的时候是有学过这个复利效应的公式的:F=P(1+i)^n。F代表的是终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P代表现值,或是期初金额,i代表利率,n代表计息期数。
我们以为考过微积分,高数就可以把它忘记,殊不知它其实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
只要认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这个方面不断地下功夫,总有一天它产生的价值会超出你的想象。
同时,我也很喜欢书中举的一个例子:
其实对于没有太多钱的年轻人而言,真正有复利效应的不是年化10%的收益,因为在起步期,你的投资利率其实可以非常高。你把一万元钱投入个人的学习,自我成长,能力提升等方面,带来的年化收益可能是5000%;而买年化10%的理财产品,一年也只不过是1000元。
什么时候你应该把钱投资到理财产品上呢?当你的收入扣除生活成本和自我成长之外,还有闲置资金的时候。这些钱,才是应该拿去理财投资的。
但是,由于我们有惰性,许多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好事的事情却也只是三分钟热度,过一段时间信心减少,或是碰到困难就确然止步。
那,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也知道一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产生复利效应的,我们还会做下去吗?
明明知道眼下不会有想要的结果,我们还有勇气坚持下去吗?
查理·芒格说“想要得到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所以今天的标题才是,最好的投资其实是投资自己。想办法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是解决所有事情的关键。
不是说不能寻求他人的帮助,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帮助是必须要的,不然自己单独也是不能完成许多事情的。
但是,他人为啥要帮你呢?这才是寻求他人帮助的前提。也许会有人觉得说这样的想法有点功利,那就只能用“社会现实”这个理由来回答了。
更准确一点的话,让自己变得有价值的意思也是在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更有底气,因为你知道自己同时也可能可以为对方带来价值,这是共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