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很孤独。
这种孤独,是因为对书中谈论到的每一个人的命运和困惑,如同自己和周遭朋友一般。是四五六个女人陪你一起度过了很多事情,很多谈论到两性关系派对的夜晚,是用索然无味的夜晚换来的。我很早就诧异于这个社会对待女性的方式,正如书中所言:如果真的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那么为什么那么咄咄逼人地要吓唬女性,减少她们的存在感?
”既然女人如此微不足道,还有谁会费尽心思把她们赶出去呢?“
直男癌且不必说,那些让你一天到晚处理家庭琐事还觉得理所应该的男人们自然是讨厌;可是无形中那些用道德,爱意之名来约束你,要你一小换大的男人们,难道不是另一种狡猾的策略?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羞耻和压抑训练很严重,严重到你会一直做一个梦,梦里面都是白人中产阶级那样的生活,那个生活里唯独没有你是谁这个问题的探究,没有你觉得怎么样的关切。
我想这一切都是报应,据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会有很多光杆司令。而且某些人还不以为然地嘲笑那些优秀的女性难以嫁的出去,认为她们理所应当要为这个事情愁得睡不着觉。
我觉得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可笑的逻辑,也是米拉这群人派对上嘲笑的态度。人的自大源自于无知,恐惧。男人对女人,白人对黑人,人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排列在大于号之前,黑人是被阉割的女人,白人女人是黑人报复白人男人的工具。人们更关心自己心里的那个排列,以便把自己排到更有优越感的位置。
亚洲文化更是如此,二十岁的女生找三十岁的男人是小鸟依人的,三十岁的女人找二十岁的男人是自不量力的。学院里充斥着那些嫁不出去的怪女人,也有搂着女学生的男教授们 --”老板“权威的真相是他们的狭隘~
现在醒来了,发现游戏的规则就是这样。 真相的背面是”遗忘“ 。人们只能选择性地遗忘掉一些东西,我觉得很孤独。人文学科里的那些自由和光芒,也像女性一样,在这个时代那么被动,那么没有存在感。而你一直渴望,有的人值得被尊敬,因为真正对女人是了解的,是不会想当然的,真正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是基于爱和同理的。这些都是女性化的特征,是这个世界千疮百孔漏洞的缝缝补补。却容易被忽视,被认为可有可无。
醒来之后, 海水倒灌进来, 女人们都在这片海里经受着保持或迷失自我的巨大的考验。 但她们对生活的热忱和感悟是最真切和充满活性的。 感谢这本书让我沉浸于好像自己在伯克利读人类学的感觉,一直觉得人文学科更有人情味,更适合一去思考自身最关切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