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了一个名词——“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1
网络百科对“空巢青年”的定义,首先区别于“空巢老人”这一被动成为的群体,说“空巢青年”多数是属于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这都是时代变化的产物。“空巢老人”背后是城市化,所以社会对这一群体也多了一份愧疚一份同情。但是“空巢青年”是伴随着我国第四次“单身潮”而生的词汇。这一群体和“独居青年”还有些许不同。“独居青年”是一种生活状态,确切说是一种居住状态,而“空巢青年”就带上了让人唏嘘的孤寂感。仿佛不只是居住上的独居,还有带有情感寄托的缺乏。
事实上,年轻的一代有着比上一代更多的选择:年轻人可以选择走进婚姻的殿堂,摆脱单身;也可以选择独居、不婚,成为所谓的“剩男剩女”、成为“独居青年”。现在这个新词——“空巢青年”,总觉得是个伪命题。
不知道这个词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否带有感情色彩,但是和它相近的词“空巢老人”就明显带有同情的意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难以改变,他们厌恶孤单。让人脑海里浮现出不美好的画面:空荡荡的房子,佝偻被背影,期待儿女电话或者访问的寂寞老人。
但无论是“空巢青年”或者是“空巢老人”都让人很难认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间是由我们自己安排的,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有太多的事情可以打发时间,真的有那么多人浪费生命等待一个电话吗?不明白,媒体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宣传?是为了让在外打工的青年人背负负罪感?如果要防止所谓“空巢老人”出现,那是不是不应该发展经济,不要城市化,让所有人都和农耕时代一样,一辈子不要远游就留在父母身边?记得有一个电视采访是:“关于孩子不回家看望父母,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处罚?”当时被采访的老大爷说:“我儿子回不回来看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要说判刑,不结婚才应该判刑!”媒体有目的性的宣传,还请不要绑架大众情感。
“常回家看看”,为什么年长者不能选择自己走出自己不想要的窘境。互相看望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最后被媒体宣传得走了样:好像留在老家的父母是被丢弃了。却不知,终于把儿女养大,自己终于可以享清福,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老人很幸福。
“空巢青年”就更是无从说起,如果想要情感寄托,就去寻找伴侣;如果房租过高,就去寻找合租。青年人更是容易改变当下生活状态的群体。无论是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都可以去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着各种不同的人,才丰富多彩。就像“剩男剩女”没有什么不好一样,“空巢”也并非是不好的状态。一切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我喜欢一个人吃饭,喜欢一个人逛街,喜欢一个人看电影,我享受孤单,为何我要被别人定义!
注1:引自百度百科“空巢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