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表层的答案是:在斯宾塞和狄更斯的时代,政府搞的慈善事业虽然名义上是行善,但怎么看都像作恶。
2、早在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标志着欧洲第一个国家救济制度的出现。这部法律正式确认了政府有扶贫济困的义务,相应建立教养院和习艺所,不但有赈济,还会培养贫民和孤儿的劳动技能。
3、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该法屡经修订。到了1830年代,也就是斯宾塞的青少年时代,济贫法简直变成了全民公敌——不仅富人和中产阶级恨它,穷人也一起恨它。
4、寄养所是非人的成长环境,孤儿是以虐待的形式被救济的。
5、习艺所里的成年人并不过得更好,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做苦工度日,这是对他们游手好闲的“合理”惩罚。
6、败坏雇主的道德:济贫法会导致雇主故意把工资标准压到“最低工资标准”以下,这样的话,雇员就会从教区领到补贴。补贴当然不是政府挣来的,而是从纳税人身上收来的税款。这样一来,雇主的人工成本就巧妙地转嫁到当地教区的所有纳税人身上。
7、败坏穷人的道德:那些拿着低工资的人,他们会故意少干活,少劳少得,故意使自己的工资收入低于救济标准,这样就可以在工资之外多挣一份救济款。如果你又勤劳又朴实,还不肯放下傲人的风骨,非要多劳多得,还要遵纪守法地缴纳济贫税,那么你的收入很可能还不如那些故意少劳少得,占济贫法便宜的工友。
8、慈善催生冷漠:政府以法令规范的慈善形同勒索,比道德绑架更坏。比如:斯克鲁奇毫不掩饰自己冷漠的态度,认为自己已经缴足了税,履行了自己的慈善义务,没理由再为私人的慈善募捐出力。
二、今日思考:如果我们对慈善本身像斯宾塞一样并不加以反对的话,那么,有一个古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什么才是最大的慈善呢”?我们已经知道了薛兆丰老师的答案:“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斯宾塞的答案更要极端一点。现在就请你尽情发挥想象和推理的能力,你觉得最大的慈善是什么,你觉得斯宾塞的答案会是什么?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我可以给出一点提示:斯宾塞的答案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应该得出却不曾得出的答案。
答:中国传统哲学最应该得出却不曾得出的答案,是“顺其自然”(吗?)。
记得罗胖讲过曾国藩的慈善观,大意是:慈善仅止于,我看见,且仅仅是顺手可以帮一把,不刻意,不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