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林海音传,牵扯出其是台湾有名的林姓才女之一,我对其成传的因由十分感兴趣,一般为建树颇多者方可流传,进而搜索到其贡献来自于文学创作。
尤为称赞的是《城南旧事》是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并获得1999年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且其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睛蛇奖”,她亦创立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 。
提及《城南旧事》有大陆电影,是夜,就搜索观看,超级喜欢那个屏幕条条划痕但韵味古朴的彩色调,会容易让人想起那:一架能支起两个转盘的胶片放映机,一本甩着尾巴的胶片盒,一块白布,在空地上聚焦成影的小时候。
电影就是以林海音(原名林含英,我觉得是因为她太喜欢《我们看海去》而后期改名的)的小时候英子为视角来阐述老北京城南的旧事儿。
“不思量自难忘
半个世纪过去了
我是多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
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
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
却日渐清晰起来
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
可都被时间磨蚀了
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
无论是酸的 甜的 苦的 辣的
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头
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余霭而神圣吗?”
是的,童年各有万千,而里面的那些事儿却串起来人生最初的温度。电影里穿插的阴阳线让整个逻辑看起来很明晰,各种引子在高潮爆发之时亦理所应当。它讲了3个故事,却在开头之处把线儿都埋了进去,在尾声爆裂开来。
第1个奶妈宋妈的线开的早,却结束的最晚:
开头,宋妈(英子的奶妈)对孩儿他爹的嘱托:叫栓子放牛的时候小心儿点,并把所有的银钱给他爹;中间宋妈对他爹说:下次来的时候把娃儿带来,怪想的;而结尾,栓子却死了,丫头也早被他爹给了一个赶马车的。
宋妈中间几次直觉要回去,却舍不得英子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堪堪有种早知道就随着中间一次侄子来串门的暗喻就回去的遗憾,由前面的笑转折到后面的哭泣和暗沉拉长时间线,英子对着栓子他爹说“恨死你”,也是最挠人的。
疯子的线儿隐喻在宋妈之前的环境中,比如那一条结着冰流着水槽:
打水处离住着疯子的惠安馆近的很。疯子-秀贞常蹲坐在门口,企图遇到她丢失的小桂子,一遇到胆大儿的小英子,就冲着她笑,而周围有一堆开怀游戏的人群介入对比。
她不知道她丢失的女儿-妞儿会出现在那道街,在那打水,被养父催着吊嗓子,在离得很近的英子家玩耍,在雨夜离家出走,中间贯穿了三次英子和妞儿在养小鸡儿的外屋玩板凳秋千。
秀贞的篇幅儿占比很多,也是出现笑脸最多的节段,兼顾了女子的细腻婉转,女孩儿的纯真热肠,中老年的家长里短。她的女儿不是被家人,邻居,乡亲找到的,而是被英子这个小女孩儿找到的,这会是怎么样的环境滋生出了齐化门城根的酸涩?!
在暴风雨夜,秀贞带着刚刚找回的小桂子/妞儿,冲进雨夜,要坐上8:50去天津的火车去寻找小桂子的爹,英子的思康三叔,却是命丧火车下的结局。
第3个小偷的故事埋在开头突兀的游行上,或许是那个年代习以常为的事儿,而在最终却将厚嘴唇的小偷收纳进去。
很难见得张丰毅扮演小偷的样子,为了供在厂甸小学上学的弟弟更好的读书而走上采东家偷西家的偷摸日子,“一心供弟弟读书,为了让他成为一个像样的人,我不是好人吗?”,年幼的英子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样。
3条线儿在英子换新居、上学后一一铺在你面前,向你展示“未来的事儿”,未来不可期却需待,说不出是时代的因素还是个人的弄潮。
最喜欢英子放学归来一家人团聚时刻,在英子稚嫩希冀什么是海的语调中吟出“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面升起……”
电影的基调引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词曲,却也是最为贴切契合的,词声余韵绕梁多日而不绝,或许从中,你可以忆出童年、周遭的人和事儿,有憾的,无憾的,要继续。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注:林姓,广东和福建居多,另一台湾林姓才女为:林文月,师从台静农,是连横(其孙为连战)的外孙女,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翻译了华语最优秀的版本《源氏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