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大百科旗下《百科知识杂志》。
说明:原文较长,分四大章。
(一)历史进程篇(9)
明朝制香用香基本是宋风遗留,方法大多出于宋代,但制作更为精细,香品形式也更为丰富。元代出现的线香,到明代制作技术已完全成熟,且广泛流行,明后期已能制作较细的线香,也不用“范模”,而使用挤压机械将香条挤出。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今人合香之法甚多”,线香“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川芎、甘松……,柏木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
明代中期还出现了“签香”(以竹签、木签等作香芯),也称为“棒香”。《遵生八笺》载有棒香制作方法:以黄檀香、丁香等与蜜、油合成香泥,“先和上竹心子,作第一层”;趁湿又滚檀香、沉香等合制的香粉,作“第二层”;纱筛晾干,即成。
明代还出现了早期塔香,一端挂起,悬空燃烧,称之为“龙桂香”,《本草纲目》也说到“龙桂香抑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桂香”。
明代多部笔记小品都有关于香学的论述,各类书籍常常涉及香,但最著名的还是《香乘》。作者周嘉胄,字江左,今江苏扬州人,明末名士,著名收藏家。
《香乘》编写历经二十多年时间,是中国古代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香学专著,汇集了香史、香料、香具、香方、香文、香典、香异等内容。
《四库全书提要》称它:“大凡香中名品、典故、史实及修合、鉴赏诸法,无不旁征博引,一一载其始末。”《香乘》是有史以来搜罗资料最为全面,篇幅最为繁多的香学著作,是集明代及明代之前香学著作集大成之书。
《香乘》中所列举的香材约420种,根据调配旨趣而选用不同的香材,展现不同的香韵,书中有17种是印香香方,也称篆香,即末香的和香;但其余420种皆为合香,可见将所有香材碾磨成细末、炼蜜和匀是一致的做法。
合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令人满意的香品,因而气味至上是唯一准则。
继周嘉胄《香乘》之后,惟可称道的香学著作,非董说的《非烟香法》莫属。董说字若雨,号西庵,浙江湖州人,复社成员,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号南潜,精通经学,善草书。
《非烟香法》共分六篇:非烟香记、博山炉变、众香评、香医、众香变、非烟铢两。董说认为,焚香燥气太大,烟薰火燎,过于粗俗。而蒸香之法则无燥气,香气清新凉爽,暗合阴阳,有助人蕴藏元气,可助人证圣人之学,宜大力提倡。
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书对香药和香也多有记载,《本草纲目》几乎收录全部香药,也有许多用到香药和薰香的医方,用来除秽、祛疫、安神、改善睡眠、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烧烟、薰鼻、浴、枕、戴等用法。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长河的末端,时间上的优势使之可以席丰履厚,在发展文化事业上起点高于其他朝代。
满族统治者接受并推崇汉文化,香文化自然也在清早期帝王喜爱之列,但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对于中国香文化来说毕竟是“回光返照”,清初期的用香乃至香文化依然盛行,但香的灵性此时已经消失殆尽,汉唐的大气,宋人的清雅,全都荡然无存。
明末遗民和清早期文人对香也喜爱有加。清代传记文学名著《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写道:“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芸(作者的妻子)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镬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半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
一代词人纳兰性德,也多有写香佳作,如他的《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凤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诗人袁枚的《寒夜》也写得饶有意趣:“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炬,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