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
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所以我们有时会慨叹人和人的不一样,其实管理的奥妙正在于此,同样的人,同样的资源,交由不同的
管理者来运作,结果会相差很远。所以,如果想提升管理绩效,就需要对于人、物、事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管理的理解
领导常会说“把人给我管住”,因为从日常的经验来说,管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管人理事”。这个定义被很多人不断地强化,
结果,管理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对于人的工作,管理最大的困难也就变成了琢磨人的困难。更多的人还会确信,如果把人管好 了,管理就做好了。但是,事实真的就如此吗?中国企业中的人,如果从投入工作的时间来说,很多人会超过10个小时。但是从 产出的结果来看,这10个小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好。有人告诉我说是员工的基本素质不够高,又有人告诉我说是因为中国的企业 需要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300年的历程,这两个原因或许我可以接受,但是也并不完全同意。我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
-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者有时喜欢把事情变得复杂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且富有深度,但是管理是要做决定并让所有人执行这个决定的。
对于评价下属有三个很糟糕的词- 悟性
下属的悟性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特征,如果工作内容调整、工 作技能要求改变,悟性总能保证足够吗? - 领会
常常听到人们谈论要学会“领会领导意图”,没有足够的时间磨合,下 属想弄清楚领导的意图是非常困难的 - 揣摩
很多人喜欢揣摩上司的想法,更多的人会根据揣摩出来的意思去做工作
行为的选择,可是揣摩的行为会导致更大的风险,所以常常可以听到管理者大声地训斥,问为什么做错事情!
- 悟性
-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一门科学,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要符合管理的规律。
管理规律的总结,很多人做过努力,我认为管理自身规律中最有普遍意义
的是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我把这一条作为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就是忘记了
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 -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人理事”是大部分人对于管理的理解,即便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概念,也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强调对于人的管理。但是很 可惜,这个理解是大错特错的,正因为我们如此看管理,所以中国的管理一直处在“人治”的状态,不管如何学习管理理论与方 法,管理行为却是依据对人的判断来进行的,而根本的事实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事实上,人也是无法管理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每一个人都本能地认为自己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尤其是具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更加觉得提供平台给他发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如果我们不
理解管理应该是面对事情,而坚持管人的话,一定是得不到管理的效果的。所以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而言,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和情绪,或者感情来做,这样的做事方式,一定是无法评定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管理了。 -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惟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管理而言,我们需要有好的效益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因此,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现象一:功劳与苦劳。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虽然没有功劳,但是我也有苦劳。”“我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 我也是流血流汗的呀。”“我流汗的时候,企业里还没有你呢!”等等。人们只是关注自己对于企业的付出,但是不关心这样的付
出是否真的产生绩效,很多人的衡量标准是他自己的付出,而不是付出的效果。所以常常看到的管理结果是有苦劳的人得到肯
定;组织里熬年头的人得到重用。换句话说,人们常常以苦为乐,认为付出就是对得起组织,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只有功劳才会
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现象二:能力与态度。一家企业里有一个小李、一个小刘。小李是一个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员工,每天都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小刘是一个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从不加班的员工。结果,小李得到表扬,成为优秀员工,而小刘从未得到表扬,更不会当选优秀员工。但是,如果你愿意好好思考,也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小李的表现恰恰是能力不够的原因,而小刘的表现正说明他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个岗位,完成任务。其实,关心态度还是关心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对待能力和态度的关系,过多关注态度,结果就会导致组织中能干的人干死,不能干的人活得很好,原因是你关心态度而不是能力,让态度好的人得到肯定,结果导致大家关心态度,而不愿意真正地用能力说话。可是,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现象三:才干与品德。德与才的取舍中人们希望德才兼备,如果两者不可兼得人们选择先德后才。品德和才干一直是对于人
才评价的两个基本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他们会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我很愿意同意这个选择,但我们面对的事实是,我们所 面对的下属,一定不是德才兼备的,在这个前提下,我再问如何选择,结果80%左右的人选品德。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才干才产
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会更加注重才干的评价而非品德的评价。有人开始反驳我,问我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才干很好,但是品德极坏,那不是对组织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吗?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我坚持这个观点是因为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私和贪婪的;从行为学的角度看,人是懒惰的。这个自私、贪婪、懒惰的人,就是管理面对的人,他不是一个道德人,所以我们不能用道德来下赌注。看到今天这么多管理者犯错误,觉得这是管理的错误,我们的管理让他们有机会犯错误,但是竟然有那么多的人认为是品德教育不够所致,我感到很难过。
对于品德与才干这个问题的选择上,在两种情况下却必须强调以德为先。第一种情况是招聘人员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考量这个人的品德,关注他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是优先考量的条件;第二种情况是提拔人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首先考量他的品德,因为这个时候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能否带领大家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少考量这个人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学历、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在提拔一个人的时候,也很少关心他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过去的业绩、管理经验和经历。相反,在这两种情况之外,我反而发现在日常的考核和日常的管理中人们常常考量品德而忽略了才干。这样做就刚好做反了。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国外倡导领导做仆人,管理就是服务,我也同意,只是我们需要确认管理到底为什么服务。不明确管理为什么服务,那么管理是服务就只能是一句口号而毫无意义。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假若你所处的组织不是以绩效评价的,比如我们的职能部门或者政府部门,那么管理始终为目标服务。因此管理是服务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含义,管理不是为任何人服务,它是为经营(目标)服务的。
我们知道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也就是我以前强调的管理不重要的一个根本原因。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可以用这样一个比较来说明,当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在管 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如果像联邦快递一样在经营上选择“隔夜服务”,管理上就要进行流程管理;如果像戴尔一样用“直 接定制”的策略,管理上必须做到柔性化管理。看看沃尔玛,沃尔玛的战略和许多中国企业的选择是一样的,“总是用最低的价格 销售”,但是相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沃尔玛成功地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盈利和增长最好的企业,而我们的企业不是。其实沃尔玛和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战略上没有差异,我们的企业和它的差异就是管理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水平上的差异。
这些例子只是说明这样两个观点: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第二,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中国家电企业为什么这么容易亏损,并不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不行,反而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太高了,超过了它们的经营水平。
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水平上,但是很多这样的企业竟然开始了流程再造的努力,结果一定是亏损!我以同样的理由开始担心很多企业的管理培训,因为我常常被企业邀请为员工讲解领导力或者企业战略,我想这样的培训会产生反作用的, 因为你给员工的培训超过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培训我称之为“培训过度”。当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的时候,
这家企业离亏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