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何家会伤人》助你审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作者:武志红


有没有质疑过这些话: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要听父母的话;儿女应该孝顺父母...

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原生家庭给你带来哪些创伤?父母给予“爱”究竟是“真爱”还是因为控制?情绪起伏、起心动念时,那些“念”的根在哪里?


武志红说,这是一本有用的书,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关系.


读完感受

生命的真相:  有的人比较幸运,很早就能在原生家庭的帮助下认识自己、做自己。而有的人不那么幸运,成长需要褪几层皮,多拐几个湾,只有不放弃,下半场才可能成为自主的人生。


什么是爱?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自带灵魂属性。成长就是你的“自我”被看到、被感受到存在、被支持和鼓励(当需要的时候),这就是“爱”。

爱的土壤会长出心智健全、自信、勇敢的“自我实现者”。很遗憾,绝大多数的成长只是被打碎、被扭曲、被否定和压抑自我的过程,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原生家庭所决定的,也是父辈自身的局限和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亲子关系是天赐的,好父母也罢坏父母也罢,我们没的选择,只能接受,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如何“做自己”?

有了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人,就要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下吗?不是的,灵魂还有自由的属性,也就是当你成人有力量之后,可以通过“选择”改变|修复自己。

每个人都孤独,而打破孤独的唯一答案是,能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构建真切的链接,丰富感受。 感情链接,是最真切的链接之一。尤其去谈恋爱,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能很大程度上修复小时候留下的创伤。


读后复盘:

作为成年人,原生家庭不是人生的终点,走出去与世界建立链接,丰富人生体验,建立自己的内在评价体系,不断学习复盘,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这本书启发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为什么时常觉得很孤独、不被理解?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1.5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在我漫长的青春期,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从哪里来?因为常常觉得有很多的不被理解,内心充满孤独感!

我时常羡慕那些“左右逢源”的同学,仿佛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友谊和快乐,而我的只有无处排解的孤独,我们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孤独感越深,越觉得难以与别人建立链接,并且我意识到我的防卫很强,这是一个死循环。

看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在婴儿期,未能与父母建立亲密的链接,所以没有建立稳定的客体关系和情感。我将自己防御得特严密,进而导致不能构建稳定的亲密关系。

在婴儿成长期,妈妈说生了我之后就要去搬砖(真的是搬砖)了。所以,我妈把放在砖厂地上睡觉。在四岁左右,妈妈把我和妹妹送到外婆家去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么小的年纪,我就知道察言观色才能不被挨打,外公是好好说话的人,舅舅很凶,不能犯错。

小时候,我爸爱赌博整天不在家,我妈要带几个孩子,还要劳动,印象中她一直很有情绪——觉得谁也不理解她。原来,妈妈也是不被“看到”的人生,感觉不到理解和爱。一个不被理解的母亲,怎么会理解孩子的需求的,更何况我们家有四个孩子。也许是青春期,我脑袋里就一直有一个坚定想法:我一定要找个理解自己的人。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 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子宫是婴儿完美的居所,离开这个居所,是一个痛苦的分离过程。但这个痛苦却换来了一个新生命。 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人建立许许多多种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只论亲密度,亲子关系一点不比恋爱关系逊色。

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

虽然原生家庭不尽人意,我确幸运遇到一个人,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感觉到被接纳、被包容、被理解。不过,只要不能满足我,愤怒、悲伤、不被理解的感觉齐上心头,感觉对方根本不爱我,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我也纳闷,按理说不应该因为小事如此大动肝火。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是因为我把他投射为我的养育者。

伴侣也是独立的个体,而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不再是个弱小的婴儿,我充满力量,自由选择,能够自我负责。也许适当表达情绪可理解,但不能不依不挠。面对自己生活的问题,我应该努力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应该心平气和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难处,获得理解和正向反馈。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好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2017年在家,对父母的一系列评价、说服不能理性、客观的表达出来,导致压在心里,一定程度上导致抑郁。所以,面对生活,谁让你不开心,需要表达出来,而不是忍或者压制愤怒。最后,面对那些负能量的关系,我能做的就是掐断。有时候,“关我屁事”、“关你屁事”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书籍的句子摘抄: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我们之所以会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想得到治疗,”


荣伟玲说:“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黄家良说,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为几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一、揣测。我们以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二、评价。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三、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


“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记住,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评价包括夸奖和抨击,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对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标体系去评估对方。自己是唯一的主体,对方是客体。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人喜欢这种评价。


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黄家良说,“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


在母子关系中,或者在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这一刻,就是爱。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共情能力的构建,就源自于能彼此碰触的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是妈妈能看到婴儿的感受。


成为自己的人,也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他发现他们具有许多优点,如: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有高度的创造力; …………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5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也莫不如此。


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幼儿就会陷入孤独症。他可能会极度自恋,也可能会患上孤独症。


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 “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在3~6岁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


胡慎之说:“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他们不只是在与父母、在家里形成性别角色,他们还要在生活的洪流中形成对性别的完整认识。”


“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


溺爱=过度地阻碍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


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心理疾病从轻到重可以分为三类: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和广场恐怖症等;人格失调,如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每个人都孤独,而打破孤独的唯一答案是,能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构建真切的链接。 感情链接,是最真切的链接之一。但中国人羞于谈感情——其实是内心对爱绝望,结果是,父母不能与孩子进行流畅的情感交流,而只能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幼小的孩子没有客体稳定的概念,他们能看到一个事物,才觉得这个事物存在,而看不到,他们就觉得这事物不存在了。所以,和他们玩藏猫猫的游戏,他们会玩得不亦乐乎。

情感稳定性,即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

客体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一岁半即可形成,而情感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要到三岁才能形成。 只有形成这两个概念后,孩子才能承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长时间,指的是两个星期以上的时间。有研究表明,若在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创伤。


内部评价系统与外部评价系统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形成内部评价系统,即,他行动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在。

有假自我的人,他会形成外部评价系统,即,他行动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他人。


被动攻击

很多人际关系是失衡的,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并且,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 然而,任何人一旦被攻击,一定会感到愤怒,并想还击。


自我评价=内在父母的评价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性格,是通俗的说法,换成心理学专业说法,即人格。所谓人格,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即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形象表述出来,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17的一本好书《改变,从心开始》。在书中,马丁纳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


所谓条件式的快乐,马丁纳说,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这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

这是很美的状态,他写道: 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舒服还是痛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着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假若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他们美好的生命,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18如是说。


不过,评价不是看到。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头脑对心,更不是药物对心。


存在=被感知。相应的,不存在感,就源自于感受没被感知。这有多种方式,常见有三种:忽视、双重矛盾、僵尸化。


若你够幸运,有一个好妈妈或好的抚养者,你的感受不断被碰触被确认,你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若缺乏这份幸运,你要花很大努力,朝向这一目标前进。你也可以自己去认识并确认自己的感受,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断碰触自己的感受。若这一点特别艰难,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是很好的办法。勇敢地去爱是必不可少的。爱,特别是爱情,能全方位激发你的种种感受。


不管是先天运气,还是后天努力,有丰富感受并被确认的人,都会形成所谓的“存在性安全感”,莱因描绘说:

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他们能感觉到内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具有空间的扩张性。


所以说,迟钝是身心分离的结果,没有“自我”的关注,身体的感觉变得不敏感了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 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话语,莱恩也是一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而存在主义一直强调这样的人生哲学: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创造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若没有爱,原始的生命能量,会被视为可怕的魔鬼,但若有爱,原始生命能量被照亮,那么,这就是生命本身。


温尼科特认为,若有一个高质量的母子关系,儿童的活力会被接纳,于是得以伸展。儿童认识到,他的活力不会伤害这种关系,不会被母亲所讨厌,相反会促进母子关系。于是,他就不必压抑自己的活力,他的行为,都是很自然地出自内心,都是自发性的,而不是让妈妈高兴。并且,孩子深信,他自发性的行为,是有益于这种关系的,所以就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呈现。


活力,即力比多,即欲望,源自我们共同的生命之河。如果孩子发现他能通过活力,先与妈妈,而后与爸爸,乃至更多亲人甚至整个世界建立关系,那么,他的活力或欲望就会成为流动的生命之水。相反,若他的活力或欲望总被否定,那他要么成为我梦中的和尚而无欲无求,要么干脆就做一个黑暗的人,让自己的欲望以黑暗的方式表达出来。


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你过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个你母亲可以轻视且折磨的孩子,因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这样做,你对她来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谢尔登·卡什丹21,《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905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40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791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76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1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05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60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78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7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3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38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2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18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47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6.1.26《为何家会伤人》P1-15 里面提到人这一生会经历两次“诞生”,一次是从母亲那里胎生,另一次则是...
    白菜清汤阅读 688评论 0 4
  • 你的头在脑科诊所 简讯有七十二条 每一条如同一根刺 扎的人血肉模糊 一边治愈一边自残 只因她说你是罪人 不该活着 ...
    知諸阅读 157评论 0 0
  • RepositoryFactorySupport 根据repo注解生成bean 根据接口注解获取元数据,获取实现类...
    nothingp阅读 4,051评论 1 3
  • 1、感恩到受朋友邀请去她家吃饭,感恩她弄的美味可口的饭菜! 2、感恩我的身体每天对我的支持,让我可以感受这个世界的...
    大道至简01灵阅读 200评论 0 0
  • 给大家讲一个恐怖故事:今天是周一。 又是周一,漫长的一周又来了。一想到这,上班族就开始焦虑了。如果能再休息一天该有...
    阿文来了阅读 75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