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利用线上会议完成了《要相信孩子》这本书的分享。《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里面提到了少先队、共青团员的培养,提到了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的教育,前苏联是社会注意国家,要想读懂这本书,必须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
所以我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发现从1917年苏联就建立了教育委员会,而且他们国家的教育强调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些教育对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技术教育,俄共发和的《俄共党纲草案草稿》中提出:“对17岁以下的全体男女儿童实施免费的和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对17岁以上的人广泛发展跟普通综合技术教育知识相联系的职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强调学生要学习广泛的普通教育知识、具备综合技术教育方而的见识和基本生活常识,而非仅仅获得一定数最的技能或多种手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学生要养兔子、种树、收割、采摘等,因为他们的教育和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在一切的,而幼年的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因为在学校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他的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在田间地头和森林对他的影响,才立志当了老师。而与他同时代的还出现了三位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凯洛夫和赞可夫,但苏霍姆林斯基却是二战以后最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培养高尚的道德,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尤其强调道德教育。
为什么要相信孩子?如何做到相信孩子?
梁树丽、王秋丽和郝月月老师参与了这个环节的互动。
梁老师说,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我们不相信他,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自己不相信,我们不敢放手。包括我们,比如说我们班上这些,你看这里面讲的都是以这个问题生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种案例来分享,你看好学生都会教。比如她儿子栋梁去南昌,她是百般不放心,但是实际上孩子自己可以轻松搞定一切,而且在高铁上的时间也没浪费,开了公众号,发了两片问。
不是说我们对自己不放心。我们不相信。首先我们很焦虑,我们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这种能力。正是因为我们的不相信,我们就无形当中,会把自己的否定的这种负面的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去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们可能会表现出来,我们还是要敢于放手。我们要真正相信孩子能做好孩子,能让一切井然有序。包括在樊登老师讲述的时候,他就说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说啥说孩子,我相信你能把一切安排的井然有序,这就是一个。这个正面上的一个正向的确认,就是说我们一直跟孩子这样一直这样确认无形当中,孩子是不是就有了很自信的这种底气?所以。这个话题就是我们都需要来反思自己,不是说我们针对孩子怎么样,是因为我们不相信。我们对自己不自信,我们没这种能力。
郝月月老师说:相信孩子能得到什么。或许得到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孩子的原因。她举了班上几个捣蛋学生的例子,因为自己上课对他们有正期待,积极的表扬,戴高帽子,反倒让那四个上课爱说话的学生不好意思在语文课上说话了。还举自己儿子的例子,后下雪天,他把他的鞋子弄得很脏,然后郝老师就很生气。让六岁的儿子自己负责把鞋刷干净。没想到六岁的儿子竟然真的把鞋子刷干净了。这些都是相信孩子带来的积极效应。
王秋丽老师认为:相信孩子就是要给孩子机会。我们如何相信孩子就是要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就比如说她家里面老大有一次他想做饭,他说他想炒菜炒鸡蛋,西红柿。虽然内心不相信儿子能做好饭,但是还是给他机会要去相信他,然后就让他去试一试,最后他做的还挺好,虽然是弄的乱七八糟,但是我觉得只要相信这个孩子他是成长的,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要总是把他看成一个。小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他很多的机会去相信他,确认他。
做一名好教师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相信人的力量,善于发现人的积极因素。
---------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五卷:社会与教师》
不信任孩子,如同扼杀孩子心灵的生机,如同在其心灵中不给独立判断、积聚意志力、克服困难留下一点余地---于是他只好习惯于在鞭打之下去干一切事情。
-----------《教育的艺术》
对少年不信任,就会使他的心变得麻木不仁,使他不可能去独立解决问题,不可能用自己的毅力去克服困难。
-----------《公民的诞生》
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帕夫雷什中学》
三位小伙伴的互动,让今晚的分享更加生动和丰富,感谢你们!她们不仅贡献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还贡献了的教育智慧,非常值得我学习。尤其是梁树丽老师,更是学习的榜样,简直就是教师届的诸葛亮,锦囊一个接一个。
苏霍姆林斯基的核心理念就是“人道主义”“要相信人,要相信孩子!”相信是一种积极的正能力,因为相信,才会让教育更有现实的力量。因为,有了相信,才会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面对困难的时候,学会成长。我们从顽童柯利亚的十年的转变,也可以看到相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作用。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斯基已经去世,54年过去了,他的作品现在读起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许正是张爱敏老师让我们读这些经典的原因之所在。感恩阅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路,也感恩小伙伴们的支持和厚爱,让理论在实践中变得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