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纸质书P056-062,依然是通过陆澄与阳明先生之间的对话来了解阳明心学的具体内容。
19.关于道的精粗问题。
阳明先生说,道本身并无精粗,是人们对道的认识有精粗之别。就像是房子一直在,但是我们进到一个房子里,刚刚开始视线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里是一切才渐渐清晰起来。
20.关于《大学》中说的“完全认知了才能谈到诚意”。
阳明先生说,人如果踏踏实实践行,不断用功,那心中对于天理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于私欲的觉察也会越来越深入细致。所以要在克己上去下功夫,而不是一直说空话而不办事。
21.关于“求道”。
陆澄以为求道也需要掌握什么要领,阳明先生说,道没什么具体的方向和形体,不可以执着。如果拘泥于在文义上求道,那就本末倒置了,会离道越来越远。心即道,道即天。要向心里探求道,认识本心。
22.关于到底要不要先研究具体事物的名称、实物、仪则、数目等。
阳明先生说,人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心体,就已经包含这些了。如果没有成就自己的心体这个根本,那研究再多具体内容也与自己的本心毫不相干。
此外,人要根据自己的才能来成就自己。而成就一个人,也是要他心体纯粹,合乎天理。运用事物,从天理上生发出来,才可以称“才”,当达到纯天理的境界,才能“不器”,亦即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不拘泥于形式教条。
23.关于“心要追求外物”。
阳明先生用君主庄严临朝来比喻,此时六卿各司其职,天下太平。人心统领我们的五官也可以遵循这样的道理。不是心跟随五官去追逐外物,而应该心来统领五官,否则就可能乱套。
24.当我们有善念萌生时要有意识地对其加以扩充,如果有恶念产生,要有意识地觉察病加以遏制。
阳明先生说,意识到、扩充、遏制,都是意志、志向,都是智慧,圣人本来就具有这些,而学习的人要设法存养这些意志。
25.关于闲思杂念算不算私欲?
当然算。因闲思杂念也是总好色、贪财、慕名等病根上滋生出来的。
26.关于“志至气次”。
它的意思是“心志所达到的地方,气节也跟着到达”,而不是“心志是极致,气节次之”。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心志,那么存养气节就在其中。气节是指坚持正义,指人的志气和节操。不让气节出现问题,那就是坚持自己的心志。
27.关于“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意思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自律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唯恐有失。
不论是程颐先生说的“不应该在喜怒哀乐还没有发生前追求中和的境界”还是李延平先生教导学生要注意没有发生之前的状态,他们说的都有道理,都是希望教育学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修身养性是我们一生的功课,知行合一,在事上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