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作1500天,3/5时间在体制内,后2/5在体制外
2017年7月3日,我正式步入职场,至今已经1500天。
2019年12月25日,我从国企辞职,到了一个刚创立的创业公司,和老板、招募的新同事从0到1,完成了基金管理公司的备案,基金的备案,并先后完成了3个项目的投资。
到如今,已经创业600+天了。
2、创业以来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以制度的方式将每周计划与复盘的环节固定下来成为习惯。
每周日,我们会花半天乃至一整天复盘上周的工作,并对下周的工作做出提前部署。周一开会都要逐一汇报上周的工作总结。
之前在学校、在国企,其实也尝试过各种方法,但一直没有坚持下来,因为没有嵌入公司日常工作routine。
刚开始做周计划时,也会怀疑到底有多大作用,主要出于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实际一周执行下来,几乎可能打翻原定计划;其次,原来在国企,通常是按照领导的要求去执行,现在突然由自己掌控日程,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随着迷茫期过去,会更加坚定做计划的自信心。周计划的意义大概在于:①将漫长的职场生涯按周切分开,定期回顾,生命中多了一个锚点;②年底回顾时,有了52周的素材,便更容易量化自己一年的收获,也容易找到改进的点。
第二个收获,从周计划到日计划,更细颗粒度执行
养成了每周复盘的习惯之后,其他长期主义的习惯便能相对更轻松的养成。
刚刚提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回顾,周计划里“下周安排”其实起到了收集栏的作用,告知自己和同事下周要完成哪些事情,具体何时执行,由我自己决定。因此,计划执行的颗粒度需要再具体到每个工作日。
我观察了一下,公司同事多会在手机自带日历上做日计划,不过手机自带日历只是有提醒功能,缺乏很多我希望的功能:①要有收集栏,临时有别的安排,我可以先记下来,清空大脑,专注于当前事情,我们的周计划是excel形式,移动端体验不好;②要自带统计功能,譬如哪些计划没有完成,能够及时提醒你。③能够可视化,并且易操作,譬如有周视图、月视图。
也一直也在寻找日计划的载体,直到最近尝试了【滴答清单】,从7月20日开始,一直用到现在,体验还不错。
第三个收获,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
从2014年大学毕业以来,也一直在跑步,每年也能跑200-300km不等,创业后感觉跑步频率明显降低,一个月跑2-5次不等,频率太低,起不到运动的效果。
我从7月27日开始尝试每天运动,如今刚好21天,中间除了3天倦怠偷懒外,坚持下来了。
运动的方式是,跟着教练的视频在家里练,每天20分钟左右,消化的能量在170-200卡路里不等。
每天锻炼的效果是不会有腰酸背疼的感觉,每天会充满能量。真的,只有做了才能有正反馈,体会到了长期践行的好处后,“坚持”这两个字可以从你的人生字典里剔除了。
3、最后,总结一下
从做周计划是一个起点,当你在一个方面坚持下来,成为长期主义者之后,再将习惯平移到运动等其他领域,便容易得多。
顺便提一下,我上面的习惯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①每周汇报的内容偏流水账,主要是与KPI相关核心指标的情况;②缺乏每周的反思、总结与提高,近期看到得到CEO脱不花“向下写周报”的知识城邦笔记,对我启发挺大的,接下来有必要在周计划中把“心得思考”和“视野情报”加上:
心得思考:这周我做的事里面,我想了哪些事,我有什么感受;
视野情报:我观察到外面有一个事值得我们内部知道。
人生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这600天认识的人、看的项目、经历的事,已经远超原来体制内2年完成的事情。但深知比起行业头部的弄潮儿,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高人点悟,是做投资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