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开始:20221121
阅读结束:20221122
前言
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第一章:断舍离的机制
1. 所谓"收拾"
"收拾"不同于"整理"或“收纳”的地方在于,需要有"筛选"的环节。
收拾,是为了减少下次需要收拾的。
1.1. 需要考量的维度
- 关系轴:我与物品的关系
- 时间轴:当下
1.2. 收拾的本质
- 去除烦恼的根源
- 留下与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1.3. 收拾的目的
- 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 自我察觉
-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 改变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1.4. 收拾的要领(基于维度,本质与目的)
-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物品(自我察觉→自我肯定→自我实现)
- 了解真实的自己→发挥潜能
- 去除遮障之物→察觉被遮障→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快活(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带动周围的人进入自己的快乐圈(最棒的事)
2. 所谓"断舍离"
2.1. 断舍离的一些基本理念
- 家是住所,而不是仓库
- 身边只留下适量的(能够掌控的)物品
- 做物品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 断舍离的最终目的:自在空间
你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的,适量的物品,性能高且美观,于是。你的居住空间里放着的,都是于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了。
2.2. 断舍离对气场(意识,环境)的作用
阶段 | 气场 | 环境 | 意识 |
---|---|---|---|
断舍离前 | 腐败 | 垃圾场状态 | 对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缺乏觉知 |
初级 | 停滞 | 仓库状态,杂乱,过多分类 | 对物品的数量与质量有所觉知,开始判断是否需要,对舍弃与否尚有迷惘 |
中级 | 新陈代谢 | 住所状态,可掌控,适量选择 | 能够快速判断物品是否需要,习惯于果断的行动 |
高级 | 上升 | 自在空间状态,性能高,美感,最低限度的量,精挑细选 | 致力于精挑细选,物尽其用,物品的舍弃降到最小限度,享受清爽和满足感 |
2.3.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断”和“舍”是doing,即行动,action。
重复的doing之后,能达到感知的程度,即being。
行动愈发地不假思索,便是内在的感应力的体现。
而"断舍离",便是磨砺内在感应力的技术。
过多的(超出掌控的)物品,让自己心烦不已,心智(内在的智慧)变得迟钝。所以,必须用行动让它重新恢复生机。具体地,便是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2.4. "自在空间"中的物品
- 用,才有价值
- 此时,当下,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 美感,源于处于恰当位置的好用之物
第二章:无法丢弃的理由
1.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只入不出→淤泥堆积→游动困难→疲惫窒息
慎入勤出→自在空间→潜能发挥→活力充盈
2.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 逃避现实型
- 执着过去型
- 担忧未来型
3.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家的运势,可以从物理上看出来,即,灰尘量。
"停滞运":"虽然还能用,但是一丁点也不想去用"的物品。
"腐败运":灰尘;过期腐败物。
4. 三种杂物(停滞运,腐败运)
- 不用的东西:潜意识知道应当舍弃,却迟迟没有行动,长此以往,潜意识中,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感,消耗能量,及不断地自责。
- 在用但凌乱(因为不喜欢)的东西:潜意识中,会对自己感到羞耻(耻于疏懒怠慢,或耻于能力无法满足欲望),给自己带来否定,自卑的负能量。长久的羞愧导致麻木(分不清是羞耻导致凌乱,还是凌乱导致羞耻),进入自我惩罚的(内外相互影响的)怪圈而不自知。
- 无用但充满怀念的东西: 消极能量,全无必要的负累。
80%的物品处于错误的时间轴(过去或未来),处于非使用,无作为状态,non-action。
20%的物品处于action状态,虽然还有改善的空间,但使用状态就比非使用状态要好得多。使用是自在,非使用是负累。居住vs.储存,主人vs.奴隶,增益vs.消耗...
相比于凌乱和不相称,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更大的问题。
5. 清理杂物,乐而为之
- 清理"不用的东西":提升自我认可度(自信),自我肯定感。
能够收拾好一样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值得信任自己的信用资金。
"我今天达成了",自我肯定感也会骤然增加。
从收拾物品上不断增加"信用资金",也就不必无谓地否定自己了,能让心放松,更健康。
- 处理"在用但凌乱的东西":将羞耻替换为喜悦!跳出自我惩罚的怪圈,进入内外相互正面影响的自我成就循环。
能做出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6. 所谓"住育"
- 心理层面
- 头顶:不要压抑
- 脚边:不要磕绊
- 健康层面:
- 呼吸的品质:灰尘,螨虫
第三章: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 能用的东西,和我(愿意)用的东西,是不同的。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 引入时间轴,选择对当下的我而言,最重要的"朋友"。
- 二八法则:只要留下2成,就能应对8成需要。
-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收拾的过程是愉快的,因为伴随着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
- 自己态度的转变,也会带动周围人一起发生变化。
- 不要将"可惜"作为不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要对物品有真正的爱惜之情(物尽其用)。
- 由表及里,由相及心。
仅占4%~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会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一直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
第四章:断舍离的实践法则
- 先把收纳箱都扔了吧
所有收纳工具和收纳家具都是为了往里面塞满东西而存在的,只要有那些东西在,就等于纵容自己无休止地增加物品。断舍离,首先就非常质疑这一点。
- 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 从哪里着手
- 重视健康安全:厨房,卧室,卫生间,洗面台...
- 重视深层心理:别人不易发现但自己很在意的场所,如:仓库,杂物箱,抽屉...
- 重视运气运势:玄关,卧室。
- 判断标准
- STEP1:需要?不需要?
- STEP2:舒服?不舒服?
大多数人会事后发觉: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需要。
- "三分法"与选择力
要锻炼选择力,可以先试着把东西归为三类。
先大致分为三类,(如有必要)再细分成三类,以此类推。
- 将物送人
要说"请收下",而不是"给你"。
当对方不再需要时,任由处理。以减少对方负累。
-
限量原则("七五一")
-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七成满→留三成空间,是为了让人有收拾的欲望和心情(环境影响论)。
-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五成满→易取用,及美观(养心)→如餐具架。至于书架和CD架,虽可满,但如果精心筛选,也未尝不可做到赏心易用的五成满。
- 给别人看的展示空间:一成满→展台,展柜。
设置储量上限的目的,是为了强制进行筛选,保持流动性,将空间留给最重要的物品。
- 易取原则(“一个动作”)
花点心思去掉多余的动作,人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
让物品"立"起来:数目了然,数量可限,取用便捷
- "断"的要领("本次"原则)
每次只购入"本次"所需的物品。
增量要慎
第五章: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 重新打造自己: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筛选的过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点)。
- 免于纠结不安:维护舒适有序成了自动化的事情,不会因准备不足而纠结不安。
- 不怀疑,乐观: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的时候一定会获得。
- 身体感知增强:意识上的转变能够让身体的感应器恢复正常,重新发挥作用(身心一体)。
- 自信: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
能够按自己的需要判断物品价值的人是强大的(不论是否昂贵,稀有)。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排除法自然而然浮现出来的。
物品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每天都在用的物品,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应"节",则"气"足)。
表里三层 | 姑且称之 | 所要做的 | 所能得的 |
---|---|---|---|
看得见的世界 | 现象世界 | 行动力 | 物理证据 |
看不见的世界 | 领悟的世界 | 信赖 | 自律神经的机制 |
更加看不见的世界 | 未知的伟大 | 全盘托付 | 运气的机制 |
由里及表的恩惠,需要由表及里的获得。
在每个当下的,日常的行动中,在贯彻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自我得以认识,得以造就,得以超越,达到"成事在天"的境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