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三种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包括了挑剔型父母这种父母多半有严厉易怒的特点,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对象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自己)
愤怒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像喷射气体一样,瞄准目标发射,这种表达方式会造成伤害,不利于人际关系。第二种是缓和的释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这样不会让任何人不安。(从儿童就开始会用了)
怄气——就是总是绷紧脸,阴沉沉的样子,安静得很反常。用时间来稀释愤怒。通常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得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得赢家做出得反应。通过逐步降压来降低愤怒得强度,这样攻击性肯定也就减弱了,但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个人是失败者。
“在书里面有一句话,“可要知道,蛤蟆再生气,愤怒和狂躁也只是在他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儿外露,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强烈”这简直就是我在生闷气的样子了,心里波动非常大但是面上毫无表情或者绷紧脸皮的样子,然后蛤蟆先生的爸爸及其严厉对他要求很高,不喜欢他软弱,妈妈以爸爸为中心,对蛤蟆有一点关爱但是不多,在爸爸面前更是表现得严厉无比,生怕爸爸觉得她宠坏了他溺爱他。当他长大后,父母双亡后,独自生活后又遇上了像父亲一样的严厉凶狠的獾,他就把獾当成父亲一样,恐惧他为他是从。蛤蟆向医生抱怨诉苦,然后医生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到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好像我也这样的,我总是遇到奇葩的舍友,后面总是觉得他们欺负了我,我很憋屈又不好意思讲,觉得能忍就忍嘛,待在一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可能是他们的习惯呢等等,我总是在帮他们想理由说服自己,并且让自己别生气别计较,但是随之而来的,只是他们放肆的欺负加倍的欺负而已。是我退缩了导致对方变本加厉的放大自己的需求,哪怕这伤害到了我,只要我一直不提,不反抗,他们就可以继续为所欲为。可笑的是我还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错,是我太斤斤计较是我不够好了才导致的这些事情。真是……但是究其根本确实也是我的错,如果我不软弱不自以为是的放纵,总想着自己亏点就亏点嘛,遇见就是一种缘分……还有就是自己胆小,不敢反抗,在学校他们有四个人在南康我在外地,她是本地人。就是太胆小了,顾虑的东西太多了,才会这样。我如果不改的话,我以后一定还会遇到这种人的。
父母自我状态,里面有一种类型是挑剔型父母,这就像是大法官,一直控诉别人,给别人定罪,然后就能顺理地惩罚他们。但是有的人的这种状态的审判对象是自己,判定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自己会严厉的惩罚自己,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面。甚至会施以极刑,即便是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了无期徒刑。成为自己的负担和枷锁。
成人状态,意思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同时当处于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再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一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