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是一本很容易因为书名而错过的书籍。
这是一本你以为是童话书,但读完后才发现它是写给成年人的心灵疗愈书籍。
这是一本豆瓣2.47万人给出了8.6高分的书籍。
这是一本虽然有很多心理专业术语,但读起来却很流畅和轻松的书籍。
这本书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它是2022年我阅读的第6本书。
一 关于作者
罗伯特·戴博德,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二 关于本书
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罗伯特戴博德撰写了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让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类似于我们的《西游记》)的动物主角们再次登上舞台,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
主人公蛤蟆先生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住着豪宅,开着跑车,当着校董,不抽烟,偶尔品酒,生活自由且快乐,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
但俗话说:世上的事情,件件藏着委屈。最近因为一些变故,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无法自拨。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失眠、酗酒、不打扮,整天窝在沙发上,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的朋友们,包括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等都非常担心蛤蟆先生。朋友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出手相助,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
于是本书的故事就此展开。
虽然书中人物的基本设定来自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柳林风声》,但只是借用了《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如果你没有看过《柳林风声》,也不会影响你对本书的阅读和理解。
在故事的最后,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一些变化终于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蛤蟆先生开始勇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最终实现自我蜕变......
三 个人感悟
1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王尔德说:“我不想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我想利用它们,享受它们,支配它们。
只要你有大脑,就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会带来快乐,也会带来痛苦,可以说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力,要想成为情绪的主人,先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从何而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写道:情绪是面对外在刺激,我们的内心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你能感受到,有时你感受不到。
作者说:“人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就像马赛克的色彩一样繁多复杂。”
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构成了“自然性儿童”状态的,如果我们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就可以说这人正处在“自然性儿童”状态。当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那么情绪又从何而来呢?情绪是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很难分离,情感在情绪的背后,是情绪的实质,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绪一定伴随着情感。
书中写道:随着孩子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能量也更加充沛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它的人。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我们以后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这个就是“适应型儿童”状态。
2 向内自省,走出情绪困境
对于去做心理咨询这件事,起初蛤蟆是抗拒的,后来感觉情绪越来越不对劲,他开始主动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一开始,苍鹭就说,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如果你不是出于自愿,那么就无法开始真正的咨询。
起初,蛤蟆感到很困惑,但是在听了苍鹭的解释后,他终于明白,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其它任何人。
正如苍鹭所说:“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点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在这之后的每一次咨询,苍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抛出问题让蛤蟆自己寻找答案,寻找蛤蟆不快乐的原因,寻找蛤蟆愤怒的原因,寻找蛤蟆失望的原因。
有时蛤蟆被问的有些恼火,他希望苍鹭能直接给出他答案,但苍鹭告诉他,成长就是一个自我剖析,自我探索的过程,遇到难题,要向内求,因为答案往往在自己的身上。虽然寻找答案的过程很艰辛和痛苦,但却是一个获得新生的过程。
经过几次与咨询师的面谈,主人公蛤蟆先生经常会琢磨自己的愤怒情绪,他慢慢地发现自己的愤怒是和内疚感连在一起的,作者也借由蛤蟆和心理师苍鹭的互动,探索出了蛤蟆先生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源自何处。
这样的面谈,让蛤蟆先生觉察到了自身的变化,他的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力量,这些力量让他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也更能理性的思考那些让人情绪翻腾或是感到害怕的想法。
3 与自己和解,活出自信真实的自己
蛤蟆先生虽然从小衣食无忧,但内心却一点也快乐,原因是他的父亲有着非常严苛的育儿观。
在蛤蟆的记忆中,父亲不允许他哭,会经常严厉的训斥他。母亲对父亲唯命是从,很少拥抱他。父亲过世后,蛤蟆虽然继承了庄园,但别人总是拿他和父亲相比,得出他很差劲的结论。
蛤蟆也一直将这种声音内化成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蛤蟆一直在自我贬低,长期的自我否定和
来自原生家庭的压抑,让蛤蟆先生对自己彻底失望,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经过10次的咨询,蛤蟆先生渐渐地看清自己,也能够客观的看待过往许多事情的因果,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去,理解了自己的现在,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最终他选择原谅自己的父母;面对强势的朋友,他选择坚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社交生活逐渐恢复。
故事的最后 蛤蟆先生的朋友们举办了一场午宴来庆祝他的康复,而在经历了种种的事情后,蛤蟆先生理解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懂得了延迟满足,从而避免了一些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获得了新生。
总结:
1 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也曾在2010年去华师大学习了10个月的心理咨询课程,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这10个月的学习中,听老师分享了很多来访者案例,深刻的体会到有位诗人曾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我们成年后有许多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父母对孩了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从出生起,从父母那里学到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括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正如作者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写道: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
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
但即便如此,孩子也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学会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要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2 承认自己的能力边界
出生在富裕家庭里的蛤蟆,周围的家人,朋友,都对他抱着一个期待,如何才成做出一番像祖父和父亲那般的事业?被说的多了,他也渐渐地认同了这种期待,认为自己理应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这样蛤蟆不断的给自己加码,制造焦虑,但结果是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从蛤蟆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面临的处境:把外界的标准当成了自己的内在标准,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视作理所当然。结果做到不时就强烈的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
那如何想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承认自己的能力边界,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作者说:清楚自己哪些事情办得到?哪些事情办不到?这也是很多从容不焦虑的人拥有的一种能力。
知道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可还是忍不住想要分享一个自己特别喜欢一个说法与您共勉。
人的一生会成长3次:
第1次,是发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第2次:是发现有些事情,即便是竭尽全力,也依然没有结果的时候。
第3次:知道即使不一定有结果,但依然会全力以赴。
前两次的成长,是在击破“理所当然”,让人接受“事与愿违”。而第三次成长,是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并做到最好。
世上的事,件件藏着委屈,一步步的去努力,去感受,去见证自己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照顾
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绪,你的人生就赢了一半,其余的其余,人生自有安排。
这本书出版20年来,已经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的入门书推荐给你,相信它一定能够治愈你、改变你,并带给你成长的力量。
四 片段摘录
1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2 蛤蟆先生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助我吗?”
3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先生,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评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