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学习提要】
人的素质一般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等。它们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培养形成的。其中与写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指表现在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写作者的气质、性格和兴趣对于他的语言运用、题材选择、作品风格的形成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节 气质因素影响写作情感
一、气质的内涵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脾气、本性、禀性、性情等。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上,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 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就表现为不同的气质。因此,气质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是精神个体独立的表征。
二、气质的类型
个人气质不同,决定了各自意志、情绪类型和自我控制的差异。
根据人体的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的不同比例,可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1.多血质型。这种类型的人活泼好动,适应性强;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并直接表露于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这种类型。
2.黏液质型。这类人安静平衡,反应缓慢;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不够灵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具有这种气质。
3.胆汁质型。这种人直率热情,精力 旺盛;性情急躁,反应迅速;行为上表现出不平衡,抑制能力差。《水浒传》中的李逵就是典型的胆汁质。
4.抑郁质型。其特点是观察敏锐,思虑较多,体验深刻;柔弱易倦、言行迟缓无力;胆小、忸怩,容易变得孤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此种气质的典型代表。
18世纪,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又按照思维的类型,将人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
1.思维型。这种人注重分析、抽象和概括,善于以概念、判断、推理论述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普遍规律,逻辑性强,形象和情绪的因素较少。因此,思维型的作者在写作中擅长说明和议论。
2.艺术型。这种人富于想象,有着较强的艺术直觉和形象思维能力,善于识记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比一般人对事物的知觉更灵活、敏捷和善感,能准确把握细微的情感变化,更善于从艺术的 角度去感知事物。能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型的作者在写作中长于叙述、描写和抒情,适合在形象思维的天空发挥作用。
3.中间型。介于“思维型”和“艺术型”之间,兼有两者的特征,往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能力平衡发展。大多数人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兼容性”让作者既长于抽象思维,又长于形象思维,在写作时可以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诚然,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往往并不只属于一种气质类型,常常是兼而有之。总之,特定的气质类型对写作活动的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并在风格、流派的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气质对写作的影响
不同的气质特征,使得人的一切活动具有显著的个人色彩,也往往影响着写作主体的个性,影响着写作主体写作的过程,并最终影响着文章的风格。我国古人早已注意到这种气质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比如三国魏时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即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它决定了文章的艺术风格。
苏轼在创作中每每文思如泉,意到笔随,其语言个性自然、壮丽多姿,这和他俊爽的气质有直接关系。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自己的创作心理时也十分肯定气质与创作能力的密切关系。她坦率地承认自己童年时天性敏感,情绪容易起伏,这对自己以后创作个性的形成都是有关系的。
作者的气质主要以独特的情感、情绪形式表现在文章之中,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情感、态度,间接地影响作者创造的具体形象和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论证了作者的气质同语言个性的一致性,“体性”开篇即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他首先讲明了文学创作中的内外关系:文学创作是“情”与“理”的外现 过程。“情”与“理”是隐的、内在的,表现到语言形式上就成为“显”的、可见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而什么样的文章也必然对应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内与外是一致的、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