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皮囊》这本书好久了,一度以为是鬼故事,一直也没有勇气去看。一天睡前,打开微信读书寻找夜读内容,发现这本书,索性看了起来。
这是一本很沉重,很深刻,很朴实,很有戏剧性的书,每天晚上一章节内容,大概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看完。按我往日的阅读效率,本应一天下午搞定的书籍,却看了那么久,因为每个故事都有地方会触动我,不忍再看下去,需要慢慢的去品味。
书的序竟然是刘德华写的,让我很是震惊,作为天王的他竟然会为一个作家写序,着实少见。带着对作者的极大好奇,去问了度娘。
“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看完作者简历,不禁感慨,同是80后,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这本书收录了14个故事,前5个故事《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讲述的是作者的亲人和成长历程,以父亲的病情为切入点,讲述了他苦难的青少年时期,对阿太,父亲,母亲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唏嘘不已。《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讲述的是作者成长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特征,每一个人都反映了作者的一个成长历程,每一个故事里读罢都难以忘记,需要认真地去消化。《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属于随笔,主要写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人生,对于故乡的一些思考。
很多人说这本书的精髓就是第一个故事里阿太说的那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这句话也真的戳中了我。放眼世界,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这句话?有多少人所追求的一切不过是肉体上的满足?有多少人为肉体而活,而忽略了皮囊下那颗心和灵魂?生命本该是轻盈的,本该是纯粹的,却被欲望,名利,金钱,虚荣所挟持,变得沉重而愚钝。
《皮囊》这本书的一个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个皮囊之下的灵魂,也许,有一个人就是你,就是你身边的那个人。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讲述作者成长历程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次忍不住唏嘘,忍不住流泪。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从他瘫痪后就不在了。一开始接受不了自己的瘫痪,那种对未来康复后的种种向往,顽固的一次次出门练习走路,到后来卧床不起,从赌气咒骂到退化成小孩子。母亲既要照顾瘫痪的父亲,又要做多份工作来承担这个偏瘫的家庭,她在加油站里劳累工作的样子让人心疼不已。母亲在全家撑不住的时候拿出的藏了很久的老鼠药,让我感到了一种彻骨的绝望。母亲不顾众人反对,执意攒了钱就去修缮自家的小楼,哪怕房子即将被拆迁也在所不惜,开始作者的反对到后来意识到,母亲把房子看做父亲的尊严,想让父亲体面的活着,体面的离去,这种纯粹而执着的爱情让人动容。作者在得知父亲因为摔跤没有起来而逝去,对着父亲的尸体不是放声痛哭而是破口大骂,抱怨父亲不争气,没有等到他攒钱送他去美国看病,没有等到他成为畅销书作家就撒手离去感动愤怒,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悲伤。在父亲走后,母亲因为梦里父亲没有变成年轻的样子,执着的去问小镇里的她的神明朋友,为父亲寻找“赎罪”的办法。从父亲瘫痪后,作者一下子变成了一家之主,肩上逐渐加重的担子让他逐渐成长起来,哪怕是他无法承受的重量。
书中刻画的其他人物也都特征鲜明。《张美丽》讲述的是一个在那个年代不被大众所认可的超前的女性,她追逐着自己向往的爱情,她靠自己的双手开店、赚钱但是却被视作异类,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和尊重,最终因为承受过多的诋毁而自杀。在那个愚钝的时代,在那个偏僻的小镇,是容不得一个寻求自己,追逐梦想的小镇姑娘的。
《阿小与阿小》中讲得是香港阿小和小镇阿小的故事,香港阿小因为自己来自城市,因为即将去香港,见大世面,而对小镇中的孩子们颐指气使,他因为作者学习好而另眼相待,作者曾因为香港阿小而和小镇的拖鞋军团划分过界限。但意识到自己还只是香港阿小的跟班而疏远他回归自己的军团。小镇阿小成了香港阿小的跟屁虫,似乎跟在他后面自己也成为了想象中古惑仔的样子。但最终,香港阿小来到香港后,却发现自己和那里格格不入,自己不过是香港孩子们眼中的小镇孩子。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总会看轻周围的人,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所谓天外有人,人外有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总是对的。
《厚朴》是印象最深的文章。厚朴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用很夸张的英语说“我的名字是厚朴,英语里叫hope,是希望。”他是一个热血青年,追求的是青春的激昂与狂野。他在他的脑海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他组建自己的乐队,他想建立充满自由的王国。他和作者奔于求学和兼职赚钱的大学时代迥然不同。作者既有些羡慕他那样的人生,又有些担心和疑惑。厚朴活力四射的大学生活,对青春的肆意燃烧终究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在回到小镇生活不久后自杀了。想起大学里的生活,象牙塔里的风平浪静,终究敌不过骨干的生活。可是,青春时代,不肆意挥霍,追求自由,又该去做什么呢?理想和现实,真的有平衡的那个点吗?
整本书中,作者不断流露出对那个他生活的小镇的种种眷恋。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向往。似乎就像作者说的,中国的城市都是被安排好的,都是仿造品,缺失了自己的模样,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我好想去那些小镇去看一看,走一走,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读罢全书,我好像是一个到站了的乘客,却因为留恋旅途的美好,而迟迟不愿下车。一本叫做《皮囊》的书,让我去思考皮囊之下,让我想要去看见,去探索皮囊之下那个叫做心和叫做灵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