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自我的好坏,对于自我的价值,甚至对于别人的批判,也就在这个时候建立起错误的信念,当时的我们并没知觉,而且越来越麻木,对于自己离开自性本体浑然不知。
离开本体的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人人都害怕一无所有,害怕空,更害怕没有东西可以认同。于是我们靠自己有限的经验,去生出一些形象来作为依靠。这有限的经验是什么?就是自出生以后,我们和环境互动(包括和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经验。
前面提过,低层自我的产生是我们避免经历创伤的一种方式,而形象的产生,则是避免我们在心里产生空洞的无依感。形象形成的基础建立在我们有限的经验上,是和父母之间的互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以偏概全的结果。
这些错误的结果,在能量上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形成许多不同颜色的镜片,我们就透过这些镜片去看我们自己,也去看发生在我们四周的人、事、物。这些形象是如此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直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神气活现。
这些从小就形成的形象,唯有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后,才有办法让之现出原形。我们可以从检视自己的想法开始,例如: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的人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一些不熟的人,为什么看第一眼就觉得讨厌?进而去探讨,自己为什么怕见真我?为什么自己不能卸下武装,毫不设防地过日子?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并不会去寻找自己的自性本体、去追寻真我,因为我们没榜样,我们没有追寻自性本体的父母可供学习,学校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教导我们。于是这些狭隘的形象就变成了百叶窗,限制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也限制了我们的人生经验。
其实每个人,都是毫不自觉地把狭隘的观点投射到外面的世界,而这些观点的形成,大多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而定,在孩童时期,我们没有其他的经验可以比较,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来自父母和家庭。
我们只知道发生在自己家庭中的事情,这个家庭发生的大小事就是我的实相,也是我们经验的来源。我们武断地认为,别人的家庭一定也和我的一样。久而久之,形象就开始形成。
因为形象的形成,使我们产生狭隘的观点,便开始镇压在身体之内别人不接受的部分,同时以小孩的眼光去批判这些不被人接受的部分是令人讨厌而且是不值得人爱的。于是乎也用这些狭隘的观点,去认定身边的人、事、物,非好即坏。这些二元论观点,无意识地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威力强大无比。
我们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去筛检身边的事物,凡是和自己认定不符的事物就轻轻略过,和自己信念相近的就收为己有。同时也产生期待,而我们的防御机制会更进一步地拥护我们的期望,保证事情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这也就是说形象产生了,继而有了期待,然后防御机制接着强化,于是乎这三者成了自给自足且生生不息的恶性循环。是什么样的恶性循环?就是我们会期待人生中有些负面的事情产生。
我们依循这种期待行事,如果负面情况果真如预期发生了,那就更加强化了原本错误狭隘的形象。于是这种形象就更加牢不可破,而负面事件就更如预期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