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经济学往往将消费者定义为绝对理性的消费者。认为消费者可以充分掌握信息,理性判断,从而选择市场上最优秀或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商品。
但现实哪有那么简单呢?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信息往往是不够了解的,对于很多相关产品的常识也往往有所欠缺。
如何让消费者选择自己的产品,运用心理学,相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盈利点,无疑来说是一个捷径。
这就引出了勾引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的第一重陷阱,它利用了消费者择中的心理,把平均消费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
就拿一个作者学校附近的理发店举例,其实作者只是随意剪短一下,对发型并没有什么要求。但对于洗头小哥给出的三个档位,分别是17,26,35,第一次去理发的时候还是不自觉的选择了中间档。消费完之后才后知后觉,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看似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其实质却是变相提高了消费水准。
此外,这种多样定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层次收割,使得对价位敏感,或是不敏感的顾客选择不同价位的套餐,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
就拿女性消费者常用的化妆品举例。
欧莱雅集团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旗下品牌分成了四个档次。
1、顶级品牌HR(赫莲娜)
2、一线品牌Lancome(兰蔻),GiorgioArmani(乔治阿玛尼)
3、二线品牌Biotherm(碧欧泉)、Kiehl‘s(科颜氏)
4、三线或三线以下品牌Yue-sai(羽西)、L’Oreal Paris(巴黎欧莱雅)、美爵士、Garnier(卡尼尔),小护士
很多消费者可能都不知道,那么多品牌其实都在一个集团下,把整个市场囊括其中,或许是资本的最终通道。
消费品的多样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很多产品是不可能垄断的。
每个人可以都用支付宝微信QQ,也可以都用一个百度浏览器,但不可能每个人都穿一个品牌的衣服。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都厌恶自己和大众一模一样,大家都在某种程度上追求自己的个性。
而相比于费心费力地创造出不同的设计,在相同的东西上换上不同的包装,通过消费者的心理漏洞,制造消费的选择陷阱,无疑是获利更快的捷径。
在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当中,消费者更应该擦亮眼睛,多花点钱倒是小事,被人挖个坑随随便便跳进去,多少有点丢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