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作者是纳西姆·古拉斯·塔勒布。
下午读到作者的观点,他说学校简直就是一个阴谋:通过把知识压缩到少数作者写的教材之内,剥夺了人们博览群书的能力。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有些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
依写作文为例,如果一个学生,哪怕你把教材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也是学不会写作文的。
但是,我要把一篇课外的文章放上来,让学生模拟写,很多学生会写出来。
那难道是教材上的文章还不如其他渠道来的,有的甚至是不知名的作者写的。
显然,我也知道这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我在小学阶段是不会写作文的,写作文简直是要了我的命,连一句话都写不清楚,表达更是无从说起了。
我从什么时候爱上写作文的呢?
就是从看了课外书起,看的也不是啥名著,那时候看的是武侠小说和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是被老师和家长俗称为“野书”,是明令禁止看的。
认为那个看了没啥好处,只会让小孩子的心野了。
其实,家长的潜台词是,没钱买那些书,出书本费和学费已是费劲巴拉了。
所以,我们是私下偷偷传看的。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作文无师自通地好了起来,有了文采,也热爱起写作文这件事情来。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将来要当作家之类的大话。
所以,现在家长让我给孩子推荐读物,我说孩子喜欢读就可以,任何书籍都可以。这不是我的推辞,是我的真心话。
那么教科书上的知识,费劲巴拉地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呢?倒也不能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我这里指的是语文学科)。
是考试得分用的。让孩子得高分,记住字词,背诵出所谓的名家名篇,还有“日积月累”,哪怕你整个学期都不上语文课,考个及格分是绰绰有余了。
我真的这么想过,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真的能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能力方面所做的很有限。
再一个例子:
语文测试卷上的阅读理解。这是一个除了作文之外,得分头疼的板块。
比如说,我们试卷上经常会出现的,在一篇课外阅读文章里,抠出来一句话问用了什么修辞?起到了什么作用?
其实,不用考试,让学生自己写作文,在表达需要的情况下,会自发地运用修辞等手法,这也是无师自通的。
但是,你要问他这里为啥要用这个修辞,起了什么作用?
那孩子大概率是答不上来的。
就像吃饭一样,饿了就会有食欲,是自然生成的过程。没啥道理好讲。
但是,我又想到,既然测试内容没啥实际意义,那为啥要考试呢?
没别的,考试本身就是选拔,当人人都想挤进门,空间又很限的条件下,用了“考试”这种方法。
有了考试,就有了应试教育。
想开了,也没啥,体现的是公平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