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逛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关于李舜臣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的提问,看完之后,有一股骨髓里迸出来的悲凉之感,有些东西不吐不快,所以写下此文。
作为一位活跃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的东亚的海军将领,李舜臣的指战思想的先进程度,作为战役指挥官的临场指挥,甚至是在发明龟船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都无法与和他同时代的如德雷克这样的优秀的欧洲海军将领相比,毕竟这个时期的东亚海军,普遍缺乏大规模海战的历练,并且最重要的,无一例外地都无法做到深海作战,这涉及到船只本身的构造,也涉及到操船和导航技术,顺便一说,即使是明成祖年间所组织的下西洋船队,也是得基本沿海岸线走的。所以如果纯粹从世界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来看,李舜臣确实谈不上有多么伟大。
但这并不是对其不屑一顾的理由,尤其是考虑到这种不屑一顾在某种意义上,等于自抽耳光的情况下。
关于明朝时东亚地区的海洋文明的发达程度,有一个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与他的儿子都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权关系匪浅并都曾经战而胜之 ,而且他与明清两朝皆有交集,对他们在海上的能耐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个人就是郑芝龙,当然他的儿子比他更有名,因为他儿子是郑成功。
郑芝龙被很多人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提问里的很多答主拿来嘲讽李舜臣,这位名震明末东亚乃至东南亚的大海盗若是泉下有知,只怕是只能苦笑了,他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料罗湾一战,面对荷兰人的偏师,仗着人多势众和火船之计得以取胜,却被许多不明就里的朋友当成了一场明国海军力量对“海上马车夫”的大捷,同样的;多年后当他的儿子在台湾,惊讶于红毛鬼高超的行船能力,受阻于热兰遮城坚固的城墙与强大的火力的时候,要是读到今天许多人对于明朝海陆军的盛赞,可能心里也会五味杂陈。
历史是很容易产生错位感的,在李舜臣战死露梁的十年前,德雷克在海难的帮助下,击败了无敌舰队。而在满清剿灭李自成的决定性会战“一片石之战”爆发的时候,克伦威尔和他的新模范军正在英国内战中大放异彩,而他的奋斗,将很快间接地导致光荣革命,使得英国跨入近代国家的行列。如果不这么对举,我们很难意识到,中国的开始落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就已慢慢退出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明朝,准确地说是在明朝中后期,是东西方开始分道扬镳的时候,在这之前,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从来都不是决定性的,而在这之后,东西方之间的差距在短短三百年里被拉大到了一个判若云泥的程度。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关于李舜臣的那个知乎提问。人物排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李舜臣的地位高低,各人自有看法,本无需纠结,但那些以朝鲜国小且弱,李舜臣战术落后等理由来加以讥笑的答主,却令我感到悲哀,他们的言语之间流露出一种自卑和自大的矛盾结合,正与他们口中所大加挞伐的宇宙国思密达相似,令我深感无论国籍,不自知者总是相似的。要按他们这种说法,志愿军在朝鲜拼尽全力,都未能整歼美军团级以上单位,这连纳粹德国垂死反扑的阿登反击战都比不了,又谈何壮我军威?!对阵强敌,殊死奋战,直至为国捐躯,这样的忠勇之士,难道不值得尊敬?!若是只以事功绩业来评价人物,那还讲什么气节,讲什么风骨,难道他们眼中的天朝上国,便只是船坚炮利,横行于世,道德情操,全都不要?!他们可知道,哪怕只论军事,古往今来,能有赫赫武功者,必有非常之文治,就算是一般印象中野蛮不堪的蒙古和日耳曼蛮族,若无他们在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上的特质,也万难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的标志,与其说是国门洞开,外敌涌入,还不如说是越来越多的国人都已经忘记了,一个强国和大国的国民,应该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中国已慢慢回到它曾经久居的位置,是应该好好想想这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