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主义到……
——《立春》观后感
前日里,有朋友推荐《立春》是值得一看的好片子。早前只知道蒋雯丽在自己老公导演的片子里不惜扮丑,还得了大奖,其余就一概不知了。难得周末有空,借助网络资源,终于很轻易地满足了观片意愿。也许是看多了一些“名导”华丽制作下的空洞,相形之下,平淡叙述中颇有滋味又充满张力的《立春》让人感到了一些意外。
颇为地道的山西口音,一开场,王彩玲的独白就挺有意思。伴随着间或穿插的妙若天籁的女高音,以王彩玲为中心,一个个不甘于平俗生活的普通人物的生活际遇和心情故事不急不缓地铺陈开来。
追求理想、摆脱庸常是很多人的向往。如何实现心中的理想?《立春》中的大大小小的主角、配角向我们展示了实现理想的种种路径。在我看来,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理想主义,有的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如主人公王彩玲,天生一幅好嗓子,但容貌欠佳,为实现去北京唱歌剧的梦想不断努力;有的则是形形色色的伪理想主义者,如身为钢铁工人的黄四宝,迷恋作画,连考五次美院的执著追求在一次次酒醉中结束,最终沦落为甘心以皮相为诱饵的职业婚托;如名义上是循声求师,实则发动追求的胖男,他口头上帮助朋友,却心底里对朋友的失败幸灾乐祸,敲诈朋友母亲,最后的细节是津津乐道地向人传授培育大眼睛女儿的秘诀,看到王彩玲女儿表达出对妈妈婚期的疑惑,代表着一种世俗主义者的生活态度;还有那位剃光头发,谎称患有绝症以获得王彩玲资助、博得观众同情,并最终获奖的女青年,她虽然是影片中唯一的实现理想的成功者,只是那成功的基础是谎言,所以她实际上是地道的功利主义者。
让人萌生敬意的是王彩玲,因为她生活在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充满希望地将自己的积蓄交给那个面目不清、操着一口流利“京片子”的骗子,试图获得北京户口;她守候在剧场外,在开场20分钟后低价买到黄牛票,然后不打折扣地满足她那高水平的精神消费,享受她的艺术生活;她借书并亲自送到黄四宝单位,是“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她对理想爱情的主动追求;她找到歌剧团领导,亮开嗓子毛遂自荐,展示了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到音乐学院找临时工作,是她试图摆脱小城转而在北京生存的努力……她一次次地努力,纵然结果是一次次无情的失败!她也有退守。她放弃进京梦想,从“京片子”手中要回办户口的余款资助年轻人;她回到老家探望年迈父母,到孤儿院领养孩子,离开校园投身市场卖羊肉……她终于回归家庭,回归到平俗生活。虽然她没有世俗意义上完整的家庭,但她自主构建了一个与领养女儿共同拥有的完整的“家”。她修复了女儿的兔唇,偶遇早年追求者,在她坦然面对对方关于结婚时间的疑问中也修复了“家”的概念、深化了“家”的内涵、拓展了“家”的模式。影片在她带着女儿在天安门广场聆听乐声产生的幻觉中结束。在她幻想的尽情高歌中,她的理想在虚拟幻化的舞台场景中实现,她那真正的理想主义也得到了升华。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于时空坐标中的任何一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化解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幸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给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十年来,人们内心世界一些不安分“梦想”的实现也有了更大的可能性,生活中一些原本看起来怪异的行为也因为有了越来越多元的观念而变得不再招人非议,有的甚至已成为常态。影片中各类人物的种种压抑感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也不断得以释放和化解。
感谢《立春》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等创作人员,他们对生活的敏锐直觉、深度把握和艺术再现让观众感受到——立春时节,虽然春寒仍料峭,但春天的步伐挡也挡不住;同样,人心所思的“春天”——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也是挡也挡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