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下以下两个场景:
背景是乐乐和西西抢玩具打起来,幼儿园的老师告诉了乐乐妈妈。
场景1:
乐乐妈妈:你为什么要和西西抢玩具呢?你应该学会分享。
(定位孩子是“抢”玩具,不会分享,没给孩子机会表达)
乐乐:那是我的,我也想玩。
乐乐妈妈:你想玩可以回家玩啊,而且家里这么多玩具你都可以玩。
(帮孩子想办法,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解决)
场景2:
乐乐妈妈:老师说,你今天在幼儿园和西西抢玩具了?是怎么回事呢?可以告诉妈妈吗?
(引导孩子解释问题)
乐乐:今天,我把玩具给西西玩,我也想玩,可是他不给我。
乐乐妈妈:那你觉得西西是怎么想的呢?
(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情绪)
乐乐:他可能也想玩。
乐乐妈妈: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孩子自己想解决办法)
乐乐:要不就一人玩一会,或者换着玩。
乐乐妈妈:你可以试试呢。
(鼓励孩子尝试)
场景1和场景2中的妈妈只是说话和沟通的方式不同,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其实教孩子会分享,并不是单纯的让孩子把玩具给小朋友,把好吃的给别人,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孩子的这种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父母要不断在现实生活里引导、暗示孩子。
总体来说,孩子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下几种技能:
1、解释问题的能力
孩子遇到问题后需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 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学会表达,能够解释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能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现在怎么样了,同时逐渐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明白什么是我的,你的,公共的,知道不同的物品该如何处理。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就要多给孩子机会表达,不要很快就帮孩子下定义,让孩子学会陈述事情的经过,不仅能帮助父母更好的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自己思考的能力
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强制让孩子怎么办或者父母为孩子给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事实上,这样只是解决了当时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孩子的根本问题。孩子只是被压抑了情绪,不是出于主动改变了这个现状。
父母在生活中多询问孩子那该怎么办呢?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同时在孩子给出解决办法后鼓励孩子继续思考,长期以往,孩子会逐渐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
3、感知情绪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会分享,但是孩子还没有完全的能力去感知别人的情绪,就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父母在生活中要教孩子知道什么是高兴,悲伤,生气,发怒等,可以和孩子玩表情游戏来加深孩子对情绪的理解。
同时父母可以经常引导孩子,做了什么事会高兴,做了什么会生气,比如孩子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告诉他如果他这样做,妈妈会生气,让孩子逐渐理解做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里也要教孩子学会为别人考虑,感受别人的情绪。这样问题发生时孩子不再是单纯的考虑自己,而会考虑更多别人的感受,也更加具有同理心。
4、承担风险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是孩子必须学会的,如果孩子决定了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玩,中途却又突然变卦,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做的决定自己要承担后果。
不能任着孩子的性子来。
未来会有很多问题,并不是想出了办法就一定可以解决的,如果孩子不能承担自己决定带来的结果,那么孩子无法真正成长,内心也不会跟着真正坚强起来,遇到问题可能会选择逃避,接受不了打击,那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影响更大。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孩子机会,比如让孩子分配水果,让孩子帮忙做简单的家务,都可以提高孩子理解别人的能力,孩子会更愿意分享。
总结起来,父母并不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逐渐摸索该怎么做才会更好,父母及时的引导和正确指正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交能力,这对孩子而言是人生路上一笔重要的财富。
生活中,您的孩子爱分享吗?遇到孩子不想分享,你都如何解决呢?
我是阳妈@阳妈育儿大作战,希望今天的方法能够帮到你,如果你有更多锦囊妙计,欢迎评论区留言让更多妈妈们看到,喜欢可以点赞关注我,育儿路上为你避坑,同时持续推送儿童心理学和孩子性格发展相关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