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为:曾奇峰《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
01 比昂对传统精神分析的颠覆
颠覆之一:扒童年对治疗的帮助很有限理解一个问题怎么产生,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理解一个问题怎么产生,并不一定会使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比昂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一波攻击。
颠覆之二:有限和无限。比昂认为,与其使用意识和潜意识这样的词语,倒不如说有限和无限更直观。
比昂认为,精神分析师所做的努力,就是要使所有有限的事情,停留在有限的范围内,而不要朝无限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就事论事。
颠覆之三:人除了趋利避害,还愿意面对和承受痛苦
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趋利避害或者说趋乐避苦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能够把不愉快的东西放到潜意识里,就好像它不存在了一样,只允许自己意识到快乐的东西。而比昂认为,人还有另一套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面对痛苦和承受痛苦。
我们如果仔细琢磨还会发现,那些了不起的人,他们跟一般人比较往往更能忍受痛苦或屈辱。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人,就是非常之人。
把一个人应该承担的东西交给他本人,是对一个人最高级别的尊重。
颠覆之四:梦不是愿望的达成,而是心理碎片的整合
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心理疾病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心世界破碎的程度,让他们没有办法通过梦来整合他们的内心。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不做梦的。
02 比昂给治疗师的建议
忘记过去,不问未来,活在当下
他在做精神分析治疗的时候,不太在意来访者以前经历过什么,也不太管来访者从他的咨询室里走出去后是什么样子,他在乎的是在咨询室里50分钟的分分秒秒。
当来访者某一次来到我们这儿的时候,我们关于这50分钟最好的开始状态就是,忘记这个来访者的所有过去,也不管他的未来是什么,只关注当下。
比昂这种“活在当下”的思想,对其他精神分析师有很大的影响,他强调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来访者和治疗师的关系上。
这个观点,同样也可以用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孩子小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出丑的事情,或者让他们觉得屈辱的事情,或者其他糟糕的事情,孩子自己忘记了那些事,而记忆力太好的父母可能会在孩子成年后还不断地重复提起。显然,这是把孩子一次一次地丢到屈辱和伤痛中,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比昂对治疗师还有一个建议—永远不要问问题。因为所有问题都有一个预设的答案等在那里,治疗师问来访者问题可能是诱导治疗的方向,而这是治疗师的需要,不是来访者的需要。
精神分析有时候反对没有意义的话、寒暄的话,或者仅仅是因为礼貌而说的话,因为这些话语可能是在掩饰治疗师内心对来访者的敌意。
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等着,每一次都让来访者自己开口,由来访者引导自己以及关系中潜意识的流向。
很多初学者,喜欢不断地向来访者提问,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在此可以换成,我问故我焦虑。
要成为一个好的治疗师,有时候要克制一下自己问问题的习惯或者好奇,等着来访者自由地开放他的内心世界。不管是开放内心世界的哪个方面,还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来开放,都由来访者自己决定。
比昂创造了一个概念“0”。“0”是什么,它可以是终极定律,终极存在,绝对真实,诸如此类抽象的东西。
比昂认为,你如果要了解0,你就要成为0。
你要了解病人,你自己首先应该是病人。我不太相信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可以成为好的精神分析师,因为他对人类纯粹的痛苦没有直觉,没有直观的感受。
我们对精神病人做精神分析,就必须触及自己非常原始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想给别人治病,就必须我们自己先病,或者曾经病过,后来被治好了。
作为精神分析师、心理治疗师,你如果没有体会过纯粹的精神痛苦,就难以理解别人的状况,也很难帮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