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0
价值的必要在于我们认同的抉择化体验的积极持有化状态的自足,是对应于关系的参照。
修为即我之融合的德之承载的不断深入化担待的拥有的受用。也给予我们类化适从的不断促成化。
艺术的状态即是我们走向多样化可能的积极触及化反应。
是无限融合的阶段性有限化作为之丰富的弥补性受用。
诗即本初的简单的再回归及其过程的可能化境,在于个体修为的有无我之意识普遍的把握,在于作为的不断舍弃的自然化,即指向本体的归属性作为的永恒指陈——也在于物性的文本化思之必要的自省,在于我们的参与的非盲目化作为。
而同时也要均衡状态的现象化适应之可能的反应。
思之关系的承载性是对应于有无的既定得失化抉择的把握。
理性的必要即是我们对应于有限的条件化取舍的利益化可能之作为及其效用的受用化满足。
情之日发融及的拥有是对应类化的多样性依存化反应的自主状态化受用。
思之反观即指向当下的承继性可能化展开的推导化参照。
重复是当前的适足化困境,当还在于不滞的自在。
适应仅在当下的瞬间有效,更在于不断融合的开化之持续有效。
德即持续的完备。
2012.4.4
邪恶是无知——“无能为力”的拒绝。
最可悲的伤害不是外来的痛苦,而源于同类之间的挤兑——物种的劣根性便在于其本身的地位界定,而非平等。
——竞争,是公平的抉择,是更善的选择,但不意味着可以为善用恶,这不过是卑劣的借口,自欺欺人的伎俩。
言语上带有侵略,拒绝的意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自我局限。
而分不清“小大”之辨的“智慧”是愚弄他人和炫耀的“首饰”。并不隶属于“本我”,易造成自身虚妄而平添他人的虚伪。
人,不该活在别人的“设定中”,正如同道德方面——以德报怨是一种修为,胸怀;——其实也是对无耻的最有力的回击。
不按照别人“假想”的方式活着的是真我,才能追寻到“真我”。
还需要不断强化个人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度”和“行为力”。
时间对于我们的“存在”是什么?
尺度,还是数值,抑或什么都不是。
没有时间会意味着什么,静止又说明什么?
是时间拉长了空间,还是空间拖延——拓展了时间,活着是“动”开始了时空的维度延伸?
是否存在第一征兆是死寂的虚静?那么什么又是诱发“宇宙第一运动呢”?
或许是,宇宙是无限“动”的相对静止,才呈现了规律!既而引发了我们视觉、知觉上的“既定认知”的错觉?
那么到底是“实在”对我们有所承受还是“虚无”有所接受呢?
从“无”到“有”,什么又是催化的媒介(介质)?
多少的量化才能引导这种所谓的“诞生”,死之于生不过是对于我们肉体感官的得失,有无之鉴别。是否有真的隶属于这个大趋势——(时间、历史即趋势)
趋势正是一种欲动和在动。
看来我们亦不过是势能的表现者,,那么我们追溯和寻求的是否是最本初的动机、原因?
是被创造还是无意识的运作?
为何传承,传递什么?
是永恒关于自由的光明,还是瞬间束缚的黑暗?...